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Z世代消費文化C位,為什麼是網路綜藝?
半月談 · 辛文 | 發佈時間2022-04-13 15:34:01    

   上篇:分眾時代深耕年輕態

  網路綜藝強勢崛起,以95後為主的Z世代成為其收視主流人群。網綜緣何爆款頻出,吸引年輕人熱捧?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一些關注度C位的網綜背後,是內容生産者秉持來自青年、關注青年、呈現青年原則,更關注小眾文化的新潮表達。促進網綜健康發展,需以正能量內容陪伴青年成長。

  網路綜藝成為年輕人新寵

  網際網路時代,部分傳統電視綜藝節目在年輕群體中影響力式微,而求新求變的網路綜藝異軍突起,受到年輕人喜愛。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所屬的“中國視聽大數據”監測顯示,幾年前,支撐起市場收視的一些“綜N代”節目還能以破3、破2的收視率位居市場頭部,如今卻只有0.6%~0.8%的收視率。

  擊壤科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8月,各電視臺播出“綜N代”節目數量為70部,新推出的綜藝節目有111部,新節目數量超過“綜N代”;電視綜藝新節目數量雖然保持增長,但“破圈”乏力。

  同時,網路綜藝強勢崛起。《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統計,2020年國産綜藝播出206部,其中增量主要來自網路綜藝。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中國網路綜藝商業變現白皮書》指出,線上視頻迎來狂飆式增長,綜藝作為平臺主打內容,從採購電視網播版權轉向平臺自製;頭部網路綜藝逐步超越電視綜藝,搶佔消費文化的C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卜宇認為,網綜熱播的背後,是傳播格局的變化催生了新的生存發展邏輯。

  相關調查顯示,18~25歲的學生群體是網路綜藝的主要收視人群。雲合數據發佈的《2020網路劇綜節目觀察》顯示,網綜加碼佈局Z世代喜好的潮流、懸疑推理賽道,2020年潮流類網綜有效播放量同比提升229%。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共有20檔關注和呈現Z世代文化生活興趣的綜藝節目。

  貼近青年,細分小眾領域亞文化

  “年輕人對綜藝節目的選擇已從單純娛樂升級到求真、求知、求美。”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劉琛認為,網路綜藝在內容和形式上更為靈活,它們敏銳抓住年輕人的喜好、嚮往和焦慮。

  越來越多深耕垂直領域的網綜開拓出一片市場空間。在音樂競演類綜藝節目領域,傳統電視綜藝基本上主打大眾接受度更高的流行音樂,而隨著音樂圈層文化漸成氣候,一些關注説唱、樂隊、國風等細分音樂主題的節目在網綜領域涌現。

  《2020騰訊娛樂白皮書》分析指出,2020年網路綜藝口碑榜單 TOP10 與熱度 TOP10 榜單的重合度僅有三檔。一些垂直類綜藝在舞蹈、樂隊等受眾圈層裏收穫好評,一定程度折射出網綜更好地適應了分眾時代傳播規律。

  “我一開始對説唱抱有偏見,但通過一些節目我了解到,原來説唱歌曲主題廣泛,這讓我産生了很大的興趣。”21歲的高校輔導員徐雪婷説,網路綜藝節目經常會關注一些比較小眾的事物,能拓展知識面。

  與電視綜藝多集中在大眾文化不同,網路視頻平臺打造的綜藝節目更注重小眾領域和娛樂形式相結合的新潮表達。這一方面為節目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帶動社會加深對一些亞文化的了解。

  伴隨Z世代成為綜藝市場尤其是網綜的目標群體,年輕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也逐漸成為綜藝節目取材的重要依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開展的“2020年網路綜藝節目發展狀況問卷調查”發現,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當前的真人秀類網綜更貼近生活、接地氣。

  “它離我的生活很近,我未來也會面臨求職問題。節目裏都是優秀的人,看著很熱血,也很受激勵。” 在評價一檔求職類網綜時,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自動化與電氣類大一學生喬洪森説,相比電視綜藝,網綜更了解“當下年輕人在想什麼”。

  藝恩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超過75%的頭部綜藝觀眾為Z世代年輕人,2021年網綜新節目多集中于年輕用戶喜好興趣,如推理、社交、小眾職業、脫口秀、戀愛等。這些題材的網綜以越來越鮮明的年輕態特點,吸引一大批鐵桿觀眾。

  以健康網綜陪伴青年成長

  2021年國家有關部門對文娛領域開展綜合治理後,網綜領域的一些亂象得到有效遏制,要持續引導網路綜藝健康發展。

  此前一個時期,一些素人嘉賓和選手借選秀造星、真人秀等獲得較高關注度,部分人變身網紅,走上帶貨路線。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實際上,看似偶然的素人走紅背後,往往有一套商業運作模式。受訪專家指出,一些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如果沉迷於此,可能會産生“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幻想。

  江蘇省廣播電視局網路視聽處負責人認為,“素人造星”難以完全避免,但在綜藝節目中要積極引導青年形成正確的奮鬥觀,相關部門要持續做好審核把關。

  此外,一些網綜也成為“焦慮放大鏡”。在一些走紅的觀察類節目中,年輕人在現實社會面臨的焦慮被極端化呈現。例如,一些職場觀察類綜藝被指刻意製造矛盾,增強衝突性和可看性,KPI考核、末端淘汰等環節容易進一步放大求職與就業焦慮,而在一些婚戀類網綜裏,“看似普通人、實則高顏值”的選角標準,似乎在暗示“顏值即王道”的擇偶觀念。

  相較電影、動畫、網劇等內容形態,網綜的審核機制相對寬鬆,自主性較強,應進一步督促平臺履行好主體監管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董晨宇認為,要加大力度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傳統電視綜藝節目要借鑒網綜的成功經驗,和年輕人共情,唱響正能量,以積極健康的綜藝節目陪伴青年成長。

  下篇:網綜鏡像情緒爆棚

  將戀愛、結婚、懷孕、育兒、離婚等環節“一網打盡”的婚戀類綜藝,涵蓋“母單”、畢業生、30歲以上人群、離異人士等群體的戀愛綜藝,描繪歲月靜好的慢綜藝,觀察社交方式的群居生活綜藝……網路綜藝社會關注度、影響力持續走高,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的部分情緒與焦慮,折射出一些群體的社會心態。

  緊跟潮流喜好、對社會熱點快速出擊的網綜,正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受訪專家認為,網綜應走好進階之路,成為觀眾的優質精神食糧。

c4802cb8-48df-4297-95f9-7c9ccaf10839.png  

  擅長説“脫口秀”並曾參與過知名網路綜藝節目的上海交警黃俊,參與拍攝公益視頻,倡導“零酒駕”。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 攝

  “站在大眾身邊”的網路綜藝

  從10餘年前開始,我國網綜經歷了“發軔”“井噴”“轉型”“迭代”等發展階段,出現了經濟競演類、偶像養成類、觀察類、人文類等多種不同類型,題材覆蓋多個領域。一段時期以來,一些素人成為網綜常客,部分明星在網綜裏“翻紅”。

  網綜數量逐漸超越電視綜藝,題材開始瞄準小眾亞文化,進入“大投入、精製作”的超級網綜時代。有專家認為,網綜與傳統綜藝相比,更擅長對社會熱點、痛點、暖點、爽點快速出擊,它們搶位新鮮題材,將年齡焦慮、婚戀、老齡化等熱點融入內容賽道。

  “網綜已站在大眾身邊,一些傳統綜藝卻還站在臺上。”一位廣電部門負責人説,相較于一些“一本正經端架子”的傳統綜藝,網綜對社會心態的變化有更敏銳的感知和捕捉能力,因而往往能自小切口切出爆款。

  “網綜是反映社會心態的一面鏡子,體現了社會心態的流動性。”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董晨宇認為,網綜並非憑一己之力創造某種潮流和心態,“火”的網綜要麼給予受眾感同身受的真實,要麼讓受眾滿足期待與幻想。

  熱門網綜情緒爆棚

  從婚戀壓力,到求職焦慮,再到“佛係”“躺平”等情緒,一些網綜因精準挖掘人們的興趣話題而成為超級爆款。爆款背後,是值得關注的社會情緒。

  ——較為普遍的婚戀壓力。婚戀是網綜裏的“超級題材”,市場上有一大批關注戀愛、結婚、離婚等不同階段,聚焦“母單”、離異、大齡等不同群體的節目。展示獨居生活或“大齡”男女婚戀的觀察類節目走紅,一定程度折射出對婚姻的“低慾望+不將就”態度正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新選擇。面對離婚率上升現狀,離婚綜藝則産生一種鏡像式心理效應,讓部分觀眾看到婚姻中的磨合、碰撞,一些話題也映射到自身婚姻生活中。

  與此同時,網綜也展現了當下年輕人的婚戀觀念。不同於多年前某婚戀節目中“寧願坐在寶馬車裏哭”的言論,在一檔異性交友網綜裏,90後女生關於“麵包我都有,姐姐只要愛情”的表達,引發了有關支援女性經濟獨立的熱議。

  ——“打工人”的職場內卷。求職競聘類、職場觀察類網綜走紅背後,是當下中國社會數量極其龐大的“打工人”群體。當前,青年人在學業、工作中面臨日益加劇的競爭,此類綜藝試圖通過職場工作及同事間、上下級間關係的觀察式呈現,提供“攻略手冊”。

  同時,也有觀點認為,一些網綜中求職者、職場人的形象普遍“精英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下“內卷”的職場生存狀態。例如,在一檔職場競聘類綜藝節目中,實習生們多是“高顏值學霸”,就讀于國內外知名院校,讀書期間成績優異,不少擁有良好家境。一些觀眾表示“看完更焦慮了”。

  ——“求躺平”的心理訴求。在一檔近距離觀察體驗城市年輕人生活的網綜中,節目組請來心理醫生為年輕人做焦慮自評量表。一檔選秀節目中,一位選手因反覆公開表達自己“進不了決賽”“回家不錄了”而意外出圈走紅。“這迎合了這個時代拒絕高壓的部分心態”,董晨宇説,慢綜藝受到關注也有此原因,治愈類綜藝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壓力之下的一個情感出口。

  社會情緒出口要注意觀察和引導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黨委副書記朱傳欣撰文認為,網綜與現實世界的聯繫直接、密切,為用戶帶來伴隨式、即時化的時空體驗;它正開闢出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潛移默化影響觀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

  董晨宇認為,網綜在反映社會心態的流動之後,還有強化其反映的既有社會心態功能。如戀綜、調解類節目在為受眾提供建議的同時,也會使受眾不斷對應自身價值觀,從而形成價值判斷。“一些網綜中形成的輿論或公共討論議題,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道德反思,這比講課要有意思,人們聽的是故事而非理論。”

  受訪專家認為,熱門網綜將社會爭議性話題呈現一定衝突性,並將其戲劇化,此時觀察員的評論和討論就承擔了引導社會心態的重要意義。然而,當前大部分網綜中,觀察員角色均為多位明星加1名專家,一些明星的點評在價值觀引導的有效性上值得商榷。

  此外,一些網綜中的專家為“學術快思手”——參加的節目領域與其專業領域並不緊密相關,有些節目甚至會事先給專家提供好綱要,為專家規定好表達方向,這種觀察點評和價值引導“有形無實”。

  網綜作為社會情緒的重要出口之一,也是社會價值觀引導中最接地氣的“排頭兵”,應合理、正確選擇並配置“觀察室內嘉賓”,強化節目價值觀建設,注重輸出理性、客觀、高品質的觀點內容。

來源:半月談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半月談    | 撰稿:辛文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