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京津冀三地民族樂團聯合演出的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在天津大劇院音樂廳精彩亮相。本場演出也是“中銀之聲”首屆天津音樂節為觀眾送上的一場重磅民族音樂會。
民族交響詩《大運河》由青年作曲家鄭陽創作,包括序曲與7個樂章。作品將運河文化提煉成八個具有代表性的主題,通過大氣磅薄、質樸深情的音樂旋律,描繪運河與家國命運、商貿民生、城市發展、水利交通、文化藝術的緊密關聯,彰顯運河文化的豐厚與璀璨。作品于2021年在京首演,此次演出是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北京民族樂團、河北民族樂團首次聯合演奏,著名指揮家張鳴執棒。
音樂會開場,序曲“開河”通過樂隊演奏與吟唱絲絲入扣的和鳴,描繪了古老的“開河節”及大運河通航起程的壯美畫卷。“黃金水道”“漕運滄桑”以民族管弦樂形式演繹,呈現出大運河的繁華景象、厚重歷史、奔流不息的生命力,令觀眾震撼。“江河萬古流”採取少見的笙協奏曲形式,通過描繪河流之湍急險奇、大運河工程之艱辛壯闊,謳歌先人智者、船工農夫的勞動壯舉。民族管弦樂“舟楫通南北”借鑒古代西域音樂素材,表現大運河貫通南北、溝通中外,促成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繁榮。阮與民族管弦樂“運河明珠”吸納了大運河流經地區的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素材,以音域音色不同的阮表現大運河沿岸之風土人情。戲曲女高音與民族管弦樂“醉韆鞦”由京劇梅派青衣演員與樂隊聯袂,展現中華民族音樂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音樂會在氣勢恢宏的終曲“大河·天下”中落下帷幕,輝煌的旋律描繪和展望大運河的當下與未來,寓意這條生態之河、文明之河萬古流淌、奔向未來。
作曲家鄭陽向本報記者表示,《大運河》將視角聚焦于大運河全段,採用了全國乃至世界的音樂素材,在創作技法上進行了多方面大膽嘗試,希望作品借助天津音樂節的平臺引起更廣泛的影響。
京津冀三地藝術家的精彩演繹,用優美的中國旋律講述了動人的中國故事,贏得全場觀眾熱情的掌聲。藝術家們表示,三地樂團通過合作演出的形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致力於傳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另悉,昨日,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北京民族樂團、河北民族樂團還簽署了“京津冀民樂聯盟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三方將依託各自優勢資源,在民族音樂領域的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合作,以民族音樂藝術創作、展演為基礎,共同開展藝術作品生産、創作、演出、推廣、傳播等活動,定期互相觀摩優秀演出,交流藝術創作與藝術實踐經驗,聯合打造優秀劇目品牌。(記者翟志鵬姚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