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副中心舉辦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

發佈時間: 2022-09-26 16:56:42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小朋友體驗“投壺”遊戲。

小朋友體驗“投壺”遊戲。

市民穿漢服遊園。

大運河畔西海子公園開啟“夜間遊園”。

西海閣內上演主題服裝秀。(攝影:中新社記者賈天勇)

中新網北京新聞9月25日電 (記者陳杭)作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系列文化活動的首場活動,“國潮—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24日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精彩上演,將國風之美與潮流時尚完美結合,生動呈現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時代特徵。

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以“國潮”為主題,整場活動分為沉浸式夜間遊園和主題服裝秀兩個部分。西海子公園中移步易景的設計讓市民一入園便投入到《紅樓夢》的古典文化意境中。明月皎皎、星光點點、微風習習、荷葉飄飄,一襲白色長衫的曹雪芹泛舟湖上,吟誦一首嘆詞《看人間》。隨著故事線的緩緩展開,牡丹臺、攬月亭等人文景觀,在聲光電的配合下,呈現出“絳珠還淚”“木石之盟”等經典場景。雲曲橋上、敞軒庭中、親水準臺,賞月觀魚、猜燈謎、投壺、茶藝等一系列互動活動精彩紛呈,帶給遊園市民沉浸式的體驗。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表示,在去年舉辦以“融和”為主題時裝秀的基礎上再度與城市副中心聯手,意義非凡。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國潮”,聚焦優秀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對打造北京時尚之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北京市通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西雪蓮介紹稱,“大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為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我們運用沉浸式遊園與國潮服裝秀相結合的形式,將古韻與時尚,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輝的城市特質和融古匯今的城市品格。通過時尚化的表達方式,讓更多年輕受眾感知運河之韻、運河之美、運河之變,讓千年文脈在賡續中煥發生機。”(完)


推薦閱讀
擦亮文化名片 大運河重現“星”光燦爛 ——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建設紀實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工程兢兢業業耕耘在江浙這片熱土,懷揣“冶金建設國家隊”服務人民、鑄就精品的熱望,在千年運河歷史的洪流中描摹出濃墨重彩的新時代畫卷,為區域經濟發展及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續寫嶄新詩篇。由中國二冶路橋分公司承建的練市鎮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地處湖州市南潯區,喚醒民族記憶,勾勒歷史年輪,款款講述運河鄰畔的瑰麗千年。
城水相擁 運河新韻——運河區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訪 運河區充分考慮大運河沿線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需求,深挖沿線産業特色,依託運河沿線風土人情,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堅持一村一策、因戶制宜,優化村莊建築風貌和基礎設施佈局,突出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打造大運河宜居城市。實現旅遊通航的13.7公里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沿線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堤頂路全線貫通,城市慢行步道系統不斷完善,城市精彩中軸線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娛樂好去處。今年以來,運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建理念,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為宗旨,結合上位規劃及城市更新,突出運河全線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堅持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佈局、合理利用,從人居環境、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升大運河沿線整體風貌,實現“運河連灣顯鄉韻、林田疊翠映古今”總體目標,全面建設大運河宜居城市,展現“河海獅城、文武滄州”的城市活力。
千年古運河 滿目是新景 她位於“九河末梢”,承擔著北京城區90%的排水任務。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長,北運河水質逐漸惡化,甚至一度處於劣Ⅴ類。通州區運河奧體公園2號碼頭,汽笛長鳴,“擁軍號”遊船緩緩起航,甲板上游客紛紛舉起手機。
副中心舉辦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 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以“國潮”為主題,整場活動分為沉浸式夜間遊園和主題服裝秀兩個部分。(攝影:中新社記者賈天勇)中新網北京新聞9月25日電(記者陳杭)作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系列文化活動的首場活動,“國潮—2022運河文化時尚大賞”24日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精彩上演,將國風之美與潮流時尚完美結合,生動呈現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時代特徵。為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我們運用沉浸式遊園與國潮服裝秀相結合的形式,將古韻與時尚,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展現北京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輝的城市特質和融古匯今的城市品格。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