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滄州市運河區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訪

發佈時間: 2022-09-26 16:55:42 | 來源: 河北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城水相擁運河新韻

——運河區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探訪

俯瞰大運河。河北日報通訊員王韜攝

百獅園內緊鄰大運河的滄曲書社。河北日報通訊員楊洋攝

京杭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後,市民身著漢服坐船出遊。河北日報通訊員楊洋攝

滄州市運河區,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運河命名的城區。

千年運河穿城過,跨越發展繪新圖。今年以來,運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建理念,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為宗旨,結合上位規劃及城市更新,突出運河全線整體規劃系統推進,堅持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佈局、合理利用,從人居環境、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升大運河沿線整體風貌,實現“運河連灣顯鄉韻、林田疊翠映古今”總體目標,全面建設大運河宜居城市,展現“河海獅城、文武滄州”的城市活力。

“留拆改”並舉,全力推動城市更新

清晨,走進大運河畔的百獅園,101座石獅雕塑串聯起公園的文化節點,沿河垂柳依依、水流潺潺,遊人或散步,或鍛鍊,兩座新建步行橋連接起對岸的南川樓和朗吟樓,與不遠處的清風樓相互輝映。

“我就是在運河邊長大的,這幾年運河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這些景點都成了我們晨練的好去處。”市民李先生笑著説。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運河區作為滄州市中心城區,是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無論是百獅園還是南川樓文化街區,抑或是運河公園、園博園,項目建設前期都離不開土地徵收。運河區委、區政府按照滄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對照上位規劃,結合城市更新,堅持“留拆改”並舉,全面積極配合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近年來,運河區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主線,全體幹部隊伍發揚“強信念、育情懷、提素質、勇擔當”的運河精神,打破運河區史上一項又一項徵拆記錄,一次又一次地刷新“運河速度”。百日攻堅完成了大運河公園1200畝、百獅園382畝土地徵收工作,為展示大運河生態修復風貌提供空間支撐;60天,順利完成園博園片區2個村莊徵拆、4000余畝土地徵收、8家企業搬遷,為打造一屆有影響力的“大運河上的園博會”提供有力保障;僅用40天,南川樓片區徵收告捷,為再現清風、朗吟、南川“三樓相映”古運河景觀奠定堅實基礎;26天,堤頂路貫通南運河示範段項目徵收完成,為堤頂路全線貫通創造條件……

隨著河北省第六屆園博會花落滄州和京杭大運河全線通水,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開啟了新篇章。

佔地4000畝的園博園內,北山拔地而起,主園區、中國大運河非遺展示中心和大化工業遺存提升改造3個板塊均顯現雛形。實現旅遊通航的13.7公里大運河滄州中心城區段沿線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堤頂路全線貫通,城市慢行步道系統不斷完善,城市精彩中軸線成為廣大市民休閒娛樂好去處。

如今,南川古渡、朗吟樓、南川樓依河而建,運河區城水相擁,美景如畫。

加強環境整治,運河兩岸漸成風景

綠色是大運河的底色。運河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來,運河兩岸漸成風景。

近年來,運河區在大運河河段實施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生態修復等工程,對原有河灘荒地、廢棄建築進行清理整頓,河灘荒地搖身變為運河公園,不僅滿足了周邊居民日常休閒遊憩需求,更成為滄州人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緊鄰運河的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自建成運營以來,已成為滄州市集青少年科普研學、大運河文化傳承及高端馬術運動傳播、生態旅遊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更是運河沿線文旅融合的典範。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運河區充分考慮大運河沿線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需求,深挖沿線産業特色,依託運河沿線風土人情,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堅持一村一策、因戶制宜,優化村莊建築風貌和基礎設施佈局,突出大運河文化屬性和綜合功能,打造大運河宜居城市。

地處大運河畔的葡香園、果嶺灣、運河灣桃源等四季果林採摘園吸引著市民前來,“農業+旅遊”不斷發展,沿河鄉村串成一條集休閒觀光、生態改善、文脈展示于一體的大運河生態旅遊長廊。

為打造運河最美生態,運河區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從加強運河兩側環境整治入手,對堤頂路兩側及河灘地區域破舊房屋、殘垣斷壁進行拆除,對堤頂路兩側未成活樹木及時清除補栽,對河道內倒伏樹木、垃圾、雜草等進行清運,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生態保障。

以大運河沿線22個村為重點,針對村莊坑塘周邊、主街道兩側、房前屋後等重點部位,運河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開展“五清三建一改”行動,共清理生活垃圾7.23萬立方米、雜物550余處、坑塘19個、畜禽糞污20余立方米、殘垣斷壁27處,建設小遊園小果園小菜園及停車位15處,新建公廁124座,同時,持續推進廁所排查整改。區級領導加壓推進、包聯到村,兩鎮及相關部門一線工作、落實到位。

加強綠色廊道建設,積極開展大運河沿線林地補植、管理、養護工作,營造綠帶鑲嵌、繽紛多彩的“綠廊花堤”,已完成沿岸各類林木補植3700余棵。小王莊鎮何家場村通過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大力開展林木更新,全村現有用材林18萬株、經濟林5萬株,林木覆蓋率達96%,獲“省級森林鄉村”稱號。

如今,運河兩岸打造出春季桃紅柳綠、夏季綠樹茵茵、秋季楓葉浸染的運河生態帶風光。

傳承運河文脈,保護運河文化

開展南川樓出土沉船文物保護工作,修復出土的宋金時期文物200余件;挖掘以明代長蘆鹽運使司為主的歷史文獻,整理以南川樓、朗吟樓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及史料;舉辦非遺展演、武術展演、雜技表演、書畫展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展現運河風采……運河區積極實施運河沿線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加大對運河沿線物質文化、文物遺産的清理和修繕力度,健全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大運河作為一個南北交流、中西匯通的文化紐帶,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寶貴的遺産。在運河區署西街,坐落著一座私人博物館——滄州博施博物館,它見證了滄州近代醫學的發展,記錄了滄州對外交往的歷史。該博物館館長于龍華從事博施醫院歷史研究已經10餘年,他走訪了運河沿線多個城市,蒐集研究了多個區縣地方誌和史料,博施博物館的歷史不斷得到豐富。這裡也成為滄州諸多專家學者研究運河文化的聚集地。

為了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産,運河區開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完善代表性項目制度。組織開展非遺傳承人培訓,加強對運河區非遺傳承人的管理與服務。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區新增市級非遺傳承人5名、區級非遺項目9個,獅城推拿、烙畫兩個項目成功申報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年來,運河區深入挖掘和豐富運河文化內涵,傳承運河文脈,喚起運河新生。該區確定了“1+5+33+N”的工作思路,即重點精心謀劃籌備一個“大運河文化集中宣傳月”,統籌做好大運河文化研究闡發、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文旅融合發展、文藝精品創作生産展示、對內對外宣傳推介5項重點工作,細化33項具體舉措,最終形成若干項大運河文化宣傳的主要成果,為運河區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輿論氛圍、文化力量,全面提升運河形象、展示運河文明、彰顯文化自信。

一條大運河,就是一部歷史故事書,注重傳承,才能讓運河故事代代相傳。

該區依託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運河大講堂”,定期邀請各界專家學者、文化名人、非遺傳承人開展運河文化主題講座,弘揚大運河傳統文化,為運河兒女提供“文化大餐”;開展“運河情·故鄉夢”主題365百姓故事匯,邀請生長在運河區的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運河人講述與故鄉運河的故事;徵集大運河及沿岸的歷史、地理、經濟、社會等人文社科類史料,人物故事、民間傳説、民俗民諺等文學作品,以及運河發展變遷的各類圖片,展現大運河厚重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歷史……

堅持文化引領、挖掘文化資源、弘揚運河文化,運河區實施“標注運河”工程,繼續打造“美麗運河”主題文化旅遊品牌,選取典型文化遺産、古跡、古樹等,掛牌登記統一設計展現。在運河區行政區域範圍內推選能夠代表運河區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美食、古跡、文學作品、非遺産品等,打造文化旅遊新名片。


推薦閱讀
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系列文化活動精彩來襲 時尚大賞由通州區委、區政府主辦,通州區委宣傳部、北京服裝學院、通州區園林綠化局承辦,以“國潮”為主題,整場活動分為沉浸式夜間遊園和主題服裝秀兩個部分。9月24日至9月29日,在各景區內6大主題活動高潮疊起,時尚大賞、國潮市集、重陽登高、紅色教育、生態保護、全民健身,不僅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文化盛宴,更通過國潮作品實現歷史文化、人文文化與自然文化相融合,打造“通州大運河”文旅融合品牌體系,助力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為推動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5A級創建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未來,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將繼續加強北京潞灣國家級野生動物監測站點的建設,組建監測團隊,主動接受培訓和指導,不斷提高監測工作品質,並著力增加站點綜合服務功能,定期舉辦科教類的宣教活動,引導更多的市民關注中心野保工作,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
古運河畔 “運河古城·雲都宿州”精彩亮相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宿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人民網安徽頻道了解到,宿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已連續4次組團參加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此次展覽期間宿州館共接待市民遊客近8000人次,贈閱手繪地圖、宣傳畫冊、景區折頁等宣傳資料5000多份,充分展示“運河古城·雲都宿州”良好的城市形象。人民網合肥9月26日電國家級書畫家現場創作互動、多款産品現場售賣、非遺互動體驗項目……日前,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蘇州舉辦。宿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據介紹,本屆運博會以“融合、創新、共用”為主題,9月22日—25日期間舉行,六大主題展覽、兩場主題論壇、各色配套活動精彩紛呈,全方位展示運河城市的不同“運”味。
江蘇淮安:以立法聚共識 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有了法治保障 據悉,這是該市繼2020年制定江蘇省首部《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之後,再次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的決定。下一步,淮安市人大常委會將緊盯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任務完成情況,切實保證《決定》得到貫徹實施,讓“淮上四卷·運河八園”的美麗盛景如期展現,讓人民群眾共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成果。決定還要求加強沿線環保設施建設與污染防治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運河文化保護與百里畫廊建設,讓人民群眾共建共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發展成果。
鞠志傑帶領部分人大代表就中心城區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情況進行視察 要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立足運河沿線資源優勢,著力謀劃特色文旅項目,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全力推動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更大成效。9月22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鞠志傑率部分全國、省、市、縣、鄉五級人大代表組成視察組,就大運河流經我市轄區全段(除主城區外)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要抓好文化保護傳承,摸清底數、深挖資源,加大各類文物和非遺項目保護力度,讓更多文化遺産活起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