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侯蘇雨時曉凱)站在宿遷大橋上遠眺,秋天的城市,天高雲淡,疊翠流金。
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從腳下奔流而過,潺潺流水帶來了來往繁忙的船隻,沉澱了熠熠生輝的璀璨文化,孕育了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宿遷運河精神。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我市始終帶著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狀態。近年來,全市堅持把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捍衛“兩個確立”、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堅持系統謀劃、精心組織推進,如今,建設規劃體系日益完善,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文化傳承成果豐碩,品牌影響持續彰顯。
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建設各項工作的不斷推進,新時代千年運河的新畫卷不斷被繪就。
特色引領,千年運河展新顏
漫步在宿遷英雄園,花海絢麗、綠樹成蔭,從歷史英雄、革命英雄到平民英雄,每一位英雄的事跡都令人動容。
今年4月28日正式開園的宿遷英雄園堅持寓教于園、寓教于景,緊扣英雄主題,以時間為軸線,規劃設計了英雄園廣場和景觀草坪2個核心景觀,通過寫實手法搭配場景化設計,彰顯了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
從宿遷英雄園到運河灣公園,從運河祈福園到運河灣半島公園……如果説古代京杭大運河的意義在於經濟,那麼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千年運河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印記。
2018年起,我市按照“文化為魂、生態為底、保護為先、利用為要”“四為”方針,以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打造城市特色標識、重構城市發展格局為目標,形成了“一帶一核四組團”整體空間結構策劃思路,其中“一帶”為全長112公里的河道串聯全域的運河主題紐帶;“一核”為多元闡釋運河文化內涵的核心功能區——中心城區文化核,“四組團”分別為“皂河—駱馬湖”組團、“洋河”組團、“泗陽”組團和“泗洪”組團。
大運河文化帶的壯麗圖景,最終要靠一個個具體項目來描繪勾勒。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初,我市就圍繞文化傳承、景觀提升、産業發展和IP打造,精心策劃了四大類48個項目。項目建設中,全市上下堅持找準突破口,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推動運河沿線整體出新出彩。目前,運河灣公園、運河祈福園、順河集遺址公園等項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當前,皂河龍運城項目正在為9月底正式開園做著最後準備工作。據悉,該項目緊扣運河文化主題,以生態為基礎,以治水文化、航運文化、巡遊文化為核心,以“一源三脈十渡”為總體佈局,全方位講述大運河故事,全時段展現大運河文化,形成沉浸體驗、演藝路秀、文博互動、餐飲商業、觀光旅遊、酒店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共生的特色旅遊度假産品。
一個個項目猶如點綴在京杭大運河邊的一顆顆明珠,連點成線、串珠成鏈,美好藍圖逐漸變成了生動實踐。
深挖內涵,千年文脈奔涌長流
8月20日下午,伴隨著蘇北琴書《江山春好處》的婉轉唱腔,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系列活動——“水韻河音精萃”大運河流域非遺曲藝優秀曲目展演在泗陽大劇院拉開帷幕。來自大運河流域沿線城市的曲藝藝術家們傾情表演、精彩演繹,展示了大運河流域非遺曲藝優秀曲目的別樣風情和動人魅力。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隋唐通濟渠、元代黃河故道、清代中運河三個不同歷史時期主航道的城市,我市是京杭大運河“棄弓走弦”的關鍵節點、隋唐大運河與明清大運河的交匯節點,因而成就了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深厚的歷史積澱、豐富的文化遺存。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我市始終堅持以文為魂,深度挖掘好、闡述好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千年運河文脈奔涌長流。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運河非遺活化利用,修訂《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認定和管理辦法》,開展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申報認定工作,舉辦宿遷市第六屆“非遺大集”,實施“曲藝人才薪火計劃”,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組織泗州戲、蘇北琴書等傳統戲劇演出150余場,項王故里景區、非遺進築夢小鎮文化旅遊區2個項目入選省“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試點項目”;加快推進大運河文藝作品創作,電視動畫片《環保特攻隊》獲“玉猴獎—年度十佳新銳動漫IP”獎,紀錄片《最後的水上漁村》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和江蘇省電視外宣彩虹獎一等獎。
做好文化傳承的同時,我市還堅持挖掘修復,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産。2021年以來,我市組織開展泗洪馬胡城遺址、新盛街、運河宿遷港鐵路等16個重點工程地下文物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同時,利用建黨百年契機,組織開展大運河沿線革命文物資源調查,實施宿北大戰紀念塔底座修復、宿北大戰烈士陵園修繕和環境提升、禦碼頭修復保護等一批歷史文物修復保護工程。
全力保護,打造綠色生態“美麗中軸”
在運河宿遷港産業園生態安全緩衝區生態濕地,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優美的環境,水池清澈見底,蜿蜒的棧道穿行其間,茂密的水生植物隨著水流不斷搖曳。看似公園,卻有著巨大的作用。最高日處理污水處理廠尾水量達12萬噸,採用“曝氣生態塘+淺水錶流濕地+潛流濕地(多介質濾床)+水生植物塘”工藝,種植多種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可大幅度削減5項水體污染指標,凈化處理後尾水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水質達標後回用於園區工業用水和國電洋北熱電廠迴圈冷卻水。
京杭大運河宿遷段縱貫南北112公里,肩負著保障沿線飲用水源供給、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等重要生態功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過程中,我市始終把推進大運河及其沿線生態建設作為重要任務,紮實做好“治污”“添綠”“留白”三篇文章,努力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健康、人水和諧的生態“美麗中軸”。
去年以來,我市開展大運河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堅持水、氣、土、固廢等協同並治,深入開展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治理,一體化推進“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建設運河生態安全緩衝區和490余畝生態濕地複合凈化系統,有效改善運河區域生態環境,讓優美生態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的鮮明底色。
在政策保障上,我市實施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落實生態環境品質達標獎勵制度;全面推行河流生態環境損害經濟調節制度,實行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運河環境實現長效保護。
在強化航運管理上,我市堅持做好運河港口碼頭船舶垃圾回收工作,新建成港口船舶垃圾收集設施20余套,13家港口碼頭全部配備船舶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資訊系統,實現船舶垃圾收集、轉運、處置的資訊化、閉環化;加快推進宿連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運河宿遷港鐵路專用線等6個運河航運重點項目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干支互動的運河航運體系。
打響品牌,全面釋放運河效益
8月31日,2022宿遷(杭州)文化産業推介會暨“雙城記”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杭州舉辦。在系列活動中,一場以“杭向未來遷手共進——杭州宿遷的運河情緣”為主題的直播活動尤其引人關注。
直播活動中,杭州方面主持人徐敏走進大運河宿遷段、洋河酒廠、駱馬湖、乾隆行宮等地,宿遷方面主持人吳瓊則來到大運河杭州段、西湖、龍塢茶鎮等點位,聚焦杭州、宿遷兩地文化資源、産業資源、旅遊資源,對兩地大運河文化建設、大湖美景、茶酒文化等方面進行連線對比,全面展示兩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人文風貌和城市形象。
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大運河主題活動,不斷提升宿遷大運河知名度美譽度的同時,積極搭建區域交流合作平臺,打造實體經濟轉型的“新運河路徑”。
5月28日,2022中國酒都(宿遷)文化旅遊節開幕式暨第四屆運河品牌電商大會舉行,本次大會以“相約酒都、創贏未來”為主題,現場共簽約項目36個,協議總投資738.85億元。連續四年打造的運河品牌電商大會,已然成為運河沿線影響最為廣泛的品牌盛會。
京杭大運河究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大運河文化應該如何梳理?如何做好運河文化對淮北地區社會生態變遷的研究……去年以來,我市連續舉辦2期宿遷運河大講堂,邀請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發展委員會委員黃傑、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馬俊亞等省內外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討,為宿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
除了“高大上”的學術研究,在京杭大運河畔,2021京東宿遷馬拉松暨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宿遷站)、“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活動的開展,更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全民健康、文化旅遊等深度融合,使群眾廣泛參與運河建設活動、享受運河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