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以閱讀共建“文化大運河”

發佈時間: 2022-09-15 16:42:12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都是從西向東流的,南北之間缺一條豎的河,所以去挖大運河。大運河最早的揚州段叫邗溝,所以現代漢語中有了一個詞叫‘溝通’,有溝才能通。有人會説為什麼不走海?因為古代沒有柴油機、蒸汽機,只能靠帆利用風力,進了海不知道會被吹到哪去。”近日舉辦的大運河閱讀計劃研討會上,中信美術館館長、“名畫裏的大運河”項目負責人曾孜榮談及大運河時這樣説。

歷時4個月,完成36個城市的閱讀接力活動,為38個閱讀基地掛牌,推選96位大運河閱讀推廣人……8月30日,由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大運河沿線35城文旅部門和合作機構協辦、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心支援的大運河閱讀行動計劃閉幕式暨研討會在京杭大運河書院舉辦。36城的專家學者、閱讀基地代表和閱讀推廣人代表,大運河主題圖書出版機構代表等總計100余人線上上線下參會。

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華在會上致辭:4月22日,我們向運河沿線各兄弟城市發出倡議——“閱讀一本運河主題圖書、行走一條運河主題路線、記錄一段運河城市記憶”,將全民閱讀與文化旅遊相結合,通過線上直播和線下活動,總計參與人次超過1000萬。通過今年的活動,已經基本完成中國大運河閱讀行走地圖,初步建立了可讀、可遊、可聽、可學的大運河文化資源庫。

浙江省圖書館閱讀推廣部主任謝貝妮提出,可以圍繞運河的工程遺産如閘、壩、堤、橋等運河水利遺存,行宮會館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及相關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等,開展古橋、古建築等內容的考古以及船模拼搭、水利實驗室、模型製作等科學探索活動;還可以圍繞運河的古鎮、古村落、古街、古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組織讀書分享會,開展音樂、戲劇、美食、風土人情等體驗式活動和藝術賞析,讓孩子們深入研學,了解大運河文化之美。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世界遺産研究中心副主任、大運河閱讀推廣人燕海鳴説,大運河不僅是一種盛世想像,還是關於人群的交通、交往、交流體系的故事,是遍佈古代華夏大地的個人行走、謀生、游離經驗的疊合。它是典型的文化記憶,並且擁有多重記憶主體,既有官方的記憶,也有民間的記憶,甚至農耕、商貿、宗教、文學和軍事,各方面都有關於大運河的記憶。他提議建立更包容、更多元、更多層面的大運河敘述體系。


推薦閱讀
傳承運河文脈 點亮藝術夢想 “美麗運河大家繪”活動立足市情民情,聚焦滄州發展熱點,面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貧困兒童等弱勢兒童群體展開,深入宣傳運河文化。同時也提升了大運河美育育人功能,盤活了大運河實踐育人資源,更好地助力美麗運河文化發展。此次活動以大運河文化為依託,招募務工人員子女、醫務人員子女、留守兒童30余人,對兒童開展美育啟蒙,完善兒童人格、啟迪兒童才智、溫暖兒童心靈。
以閱讀共建“文化大運河” 還可以圍繞運河的古鎮、古村落、古街、古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組織讀書分享會,開展音樂、戲劇、美食、風土人情等體驗式活動和藝術賞析,讓孩子們深入研學,了解大運河文化之美。北京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華在會上致辭:4月22日,我們向運河沿線各兄弟城市發出倡議——“閱讀一本運河主題圖書、行走一條運河主題路線、記錄一段運河城市記憶”,將全民閱讀與文化旅遊相結合,通過線上直播和線下活動,總計參與人次超過1000萬。浙江省圖書館閱讀推廣部主任謝貝妮提出,可以圍繞運河的工程遺産如閘、壩、堤、橋等運河水利遺存,行宮會館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及相關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等,開展古橋、古建築等內容的考古以及船模拼搭、水利實驗室、模型製作等科學探索活動。
北京大運河文旅景區舉辦國風音樂會 從京胡演奏《夜深沉》到獨唱《楓橋夜泊》,演唱會融合了大運河沿線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京津文化精華,讓現場觀眾體驗鮮活的運河文化。據了解,“三廟一塔”是北京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承載地。近日,由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沉浸式國風音樂會《山河月明·經典流傳》,在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北區(“三廟一塔”)上演。
關於大運河的“蘇州記憶” 楓橋又有了新篇章 楓橋街道提出通過“四個強化”,即強化規劃引領、強化綜合治理、強化項目建設、強化運河文化驅動,為高新區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精彩蘇州段”貢獻力量。強化項目建設方面,楓橋街道加快推進運河沿線重點項目建設,其中,和楓科創園將依託百度VR賦能中心平臺,打造以智慧製造、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為主導産業的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具體來看,強化規劃引領方面,楓橋街道突出楓橋特色,加強運河沿線統一規劃,目前已建成了和楓科創園、月泊灣等一批重點項目,高標準建成1.4公里運河親水步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