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85後作曲家鄭陽創作《大運河》 讓民族交響詩的聽感豐富起來

發佈時間: 2021-09-16 16:09:26 |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韓軒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古老的大運河承載著很多文化內涵,關於它的交響樂作品不少,但民族音樂的表達卻寥寥。近日,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北京民族樂團創排的民族交響詩《大運河》首演,填補上這一空缺。更重要的是,它充滿極強畫面感和歷史縱深感的音樂,讓觀眾覺得易於接受,又十分震撼。

最初知道北京民族樂團要創排這部作品時,就聽説作曲家是一位85後的年輕人,當時有些震驚。北京民族樂團成立六年來,每年9月10日的音樂會可以説是“團慶音樂會”,樂團每年都會鉚足了勁兒推出當年重磅的原創作品。對一般樂團來説,一年一度的大項目,都想尋找聲名赫赫的大作曲家進行創作,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擔當《大運河》作曲的是85後的作曲家鄭陽。

其實音樂圈早就聽説過鄭陽的名字,雖然他是年輕一輩,但也創作過不少交響樂作品,也參加過國家級的大型演出,但他一人挑大梁創作民族交響樂,確實少見。後來聽説,他與樂團結緣是在去年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中軸》,鄭陽在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帶領下,和其他6位作曲家分別創作獨立樂章。鄭陽的第五樂章《紫禁三和》讓北京民族樂團團長李長軍非常認可,也成為合作《大運河》的機緣。

了解這樣的背景再去聽《大運河》,內心的預期其實被提高了,多了些一探究竟的心態。讓人高興的是,《大運河》沒有讓人失望。這是一部畫面感、形象感很強的民族交響詩作品,它沒有把大運河流經區域的音樂元素簡單鋪排,而是站位更高地展現運河的整體風貌。運用不同的音樂語言,把大運河關於家國命運、商貿民生、水利交通等很多極為抽象的元素,形象化地展現了出來。

序曲《開河》神秘,用民族音樂表現的古老東方元素恰到好處;《漕運滄桑》豪邁,能聽得出歷史的縱深與恢弘感;表現徽班通過大運河進京的《醉韆鞦》,則空靈動聽。其間,也聽得出作曲家對中西作曲技法的熟練運用,吸納很多不同的理念與音樂風格,讓民族交響詩的聽感豐富起來。

對於普通觀眾來説,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詞來評價《大運河》,那就是好聽。但“好聽”在音樂圈是一個很微妙的評價。尤其是對於新作品,一些作曲家熱衷於追求技法的高難,用業內開玩笑的話説,這些作曲家的新作品高超的技法令其他作曲家讚嘆,但足以讓赫赫有名的獨奏家感到瑟瑟發抖,也讓樂團的演奏員感到“頭禿”。

當然,作曲技法是作曲家必須考量甚至追求並有所突破的部分,但“好聽”的評價,也是普通觀眾最有誠意的稱讚。如果一部作品面向業內,面向學院,它當然可以在技術上追求巔峰,但如果一部作品面向觀眾,希望觀眾愛聽,能從中聽到《大運河》的風韻,最好也能因此愛上民族音樂,可聽性就是必然的追求。在這一點上,《大運河》完全達到了它的預期。


推薦閱讀
德州市將打造運河文化地標 翟長生要求,要立足運河文化主題高點定位、深入挖掘,打造運河文化地標。要做足水文章,讓運河文化動起來,著力打造運動之城、活力德州,同時深挖工業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産資源,讓靜止的遺産遺跡活起來。要推進運河文化和産業深度融合,推動運河文化節點與全市文化産業有效連結,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打造傳世之作。
85後作曲家鄭陽創作《大運河》 讓民族交響詩的聽感豐富起來 了解這樣的背景再去聽《大運河》,內心的預期其實被提高了,多了些一探究竟的心態。在這一點上,《大運河》完全達到了它的預期。其實音樂圈早就聽説過鄭陽的名字,雖然他是年輕一輩,但也創作過不少交響樂作品,也參加過國家級的大型演出,但他一人挑大梁創作民族交響樂,確實少見。
北京將啟動實施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流域生態補水 為提前謀劃明年密雲水庫等樞紐工程汛期安全運作,在保障生産生活用水同時,北京市計劃在2021年9月20日至2022年5月中旬,調度密雲水庫、官廳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工程水源,統籌實施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三大流域生態補水8.5億立方米。同時,全市地下水將得到進一步有效回補,預計地下水水位總體再上升1米至2米,儲量增加6.5億立方米。9月15日,北京市水務局公佈全市重點工程水資源情況,從本月末到明年5月中旬,北京將啟動實施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流域生態補水。
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 打造非遺文化街區 當地民俗展演、百年字號商貿文化、手工手藝、運河文化、戲曲文化等,在這條街區可一一呈現。近日,這條非遺文化街區正式完工,對外開放。非遺文化街位於清河縣油坊鎮大運河畔,建設過程中,既注重恢復歷史風貌,又根據時代發展,融入現代元素。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