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運河,復航!

發佈時間: 2021-08-12 15:30:54 | 來源: 經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啊……嗨呀喔呀!”從今年6月26日起,大運河通州段40公里航道實現全線通航,這首富有節奏感的“船工號子”,重現了古運河上漕運興盛之景。

京杭大運河從通州到天津段,被稱為北運河。北運河一段時期因過度開發而發生生態危機。近年來,通過水生態重構、水質監測等措施,北運河從一條排水河逐漸變成了生態河,為通州段全線旅遊通航奠定基礎。從黑臭水體到水清岸綠的北運河蝶變,正是首都北京探索新時代人水和諧的經典案例。

守護水脈

千百年來,北運河是南糧北調的重要通道,見證了歷史上萬舟雲集、千帆競發的漕運盛景。流動的北運河水曾為北京城供應物資給養、承載南來北往客商,為通州百姓提供物資、營造通州特色景觀,留下豐富文化遺産,孕育了城市記憶。

不過,步入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城市發展,流入河道的生活污水大大增加;沿岸建起的化工廠、養殖場把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棄物無序入河,污染源也漸漸增多。最差的時候,北運河的水質一度處於劣V類。

當務之急,是減輕河水的惡臭。一場北運河“還清戰役”就此展開。從編制完成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到先後實施三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再到全面推進河長制,開展“清河行動”,歷經20餘年,北運河流域內的水環境逐年好轉。

楊子超是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從排洪河道到生態河道,他既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水務部門通過細水急流、人工涌浪、閘門輪調等生態調度,不斷改善北運河水生態環境。”楊子超説,從截污治污、鋪設管線,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北運河流域污水治理收效顯著。作為起源於北京且唯一常年有水的河,北運河已從過去市民躲之不及的臭水溝,變成如今市民沿河散步的生態河。

透明度是衡量水質一個直觀的感官指標。就在5年前,北運河水質透明度還只有二三十釐米,而今水質最佳狀態的透明度在1米左右。北運河管理處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顯示,無論是COD(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還是溶解氧指標均有改善,這從客觀上反映出運河水質不斷提升。

過去,作為城市防洪排澇河道的北運河常年了無生機,水務部門利用北運河五河交匯處的槽蓄能力,實施“潮汐式”置換水體,營造複雜生境,水體生態及自凈能力持續恢復和改善。截至目前,北運河河道裏已監測到10余種魚類,甚至連對環境挑剔的水鳥近幾年也不斷增多。

高效用水

河道恢復生態,需要大量水源。北京作為水資源缺乏城市,其河道、湖泊自然補水能力不足,居民飲用水尚需從南方調度,打造生態河的水源又從哪來?答案:再生水。

在北京南四環外的涼水河畔,坐落著一座現代化再生水廠——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這是北京首座、也是亞洲頂級的全封閉式地下再生水廠。其每天處理污水能力為60萬立方米,相當於200萬個家庭的日排水量。一入大門,掩映在綠樹紅花下的“一畝泉濕地”映入眼簾,蜿蜒的木棧道被灌木叢包圍,延伸在翠綠的花草河谷之中。供遊客觀賞的濕地配水池清澈見底,不時有錦鯉游來游去,仿佛置身一座綠意盎然的花園。

在濕地公園對面,除了幾棟辦公樓外,並未看到污水處理池。正當記者納悶再生水廠身在何處之時,前來講解的工作人員張祖敏道出了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腳下。濕地公園所在地,就是水廠的‘屋頂’。而我們看到的濕地景觀,正是來自再生水廠生産的達到地表準IV標準的再生水。”他告訴記者,與傳統地上再生水廠相比,槐房再生水廠更加突出生態性,“水廠全地下設計,既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能實現綠色生産,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走進地下一層的生物池處理車間,猶如一座“地下宮殿”。幾名工人正在車間中央位置進行膜組器清潔作業,走在車間週邊通道,根本看不出來這裡在進行再生水的生物處理,不僅沒有異味,噪音也很小。這時,運營部技術員畢銘達拆開腳下一塊藍色的金屬蓋板,記者才看見腳下來回“打轉兒”的污水。他告訴記者,在這藍色蓋板下的就是膜池。在膜池裏,由北京排水集團研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中控纖維膜技術——北排膜組器,成為污水變清的關鍵。

“這種膜由千分之一頭髮絲細的膜絲組成,一組膜組器如同一把能篩除污水中細菌、病毒的‘篩子’。渾濁的污水經這一‘篩’,再經臭氧接觸池和紫外消毒間的雙重消毒,就能變為主要指標達到地表IV類的再生水,出廠的清水將從這裡源源不斷流向附近河道水域。”畢銘達説。

水生態建設是一個整體。北京市開展的新一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新建再生水利用設施。一座座再生水廠的修建和北運河的命運息息相關。槐房再生水廠生産的再生水,經由小龍河、涼水河,最終將匯入九河下梢的北運河,成為北運河穩定的補給水源,也成為北京高效利用再生水的一個縮影。如今,北京再生水用途已由綠化、洗車、衝廁等逐步推廣到工業、河湖環境及道路澆灑等方面。

近年來,北京在加強污水處理、提升污水處理標準的同時,加快再生水利用,擴大其用途和用量。北京市水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2億立方米,佔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再生水已經成為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看見未來

一條河折射一座城。一場場碧水攻堅戰,讓北京城因水而美,更因水而榮。

在北運河北關閘附近的五河交匯處,是一條健康綠道的起點,記者騎著單車一路沿岸騎行,但見兩岸鬱鬱蔥蔥,河面吹來徐徐清風,運動愛好者沿著步道騎行、慢跑,不時有水鳥停靠在棧道的護欄上。水務部門通過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在沿線兩岸打造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慢行系統、觀景臺等服務設施,增添運河文化元素,讓市民有船乘、有景賞。

“以往讓人退避三捨得河岸,如今多了老人遛彎、小孩嬉戲的身影。”65歲的王洪旺在北京通州生活30多年,這一天專門從梨園騎車來到運潮減河,“原來這裡都是土路,現在水面也清了,河岸邊有公園,有幼兒園,還有輪滑中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古橋縱橫、河埠林立、古屋比鄰、商鋪連綿的運河流淌千年,不僅存留下物質遺産,更成為隱性文化紐帶。古老的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與依河而建的通州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為伴。

從北運河大橋出發,沿雲帆路向北運河下游方向行駛約15分鐘,就來到了今年新修建完成的甘棠船閘。在船閘閘首位置,“甘棠魚躍”的標語映入眼簾,兩塊浮雕墻上復刻了繪製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潞河督運圖》,再現了當時北運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船閘中心綠島的3座白帆,則參照過去京杭大運河遊船進行倣真還原。眺望河岸遠處,通州商務區高樓林立,大運河森林公園鬱鬱蔥蔥,成為北運河復興的最好見證。

運河之光的重新綻放,不僅讓北運河水系居民共用水環境治理成果,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構建商業綜合體、發展運河夜間經濟、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5A級景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自信亮出“水岸經濟”名片。目前,重點承載總部經濟等商務服務功能的運河商務區初具規模,一批批優質企業看好運河發展前景主動落地佈局,就連堤內村莊也依託北運河的通航探索開發民俗資源和特色美食。

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不只是一段簡單的距離或一個簡單的數字,更代表了對運河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同時,北運河廊坊段同步實現通航,這意味著京冀運河有望實現互聯互通,兩地遊客遊船通行不再是夢想。

在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通過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講好運河故事,加強文化傳承,打造古今同輝的人文運河、生態運河、魅力運河。曾經,通州因運河而興。如今,城市副中心又依運河而建。運河為城市帶來靈氣,“枕水而居”的運河人,也將迎來美好而嶄新的明天。


推薦閱讀
讓古運河重生 江蘇:全力推進大運河公益訴訟保護 該機制運作以來,徐州檢察機關依法辦理運河生態保護公益訴訟案件19件,助力政府拆除河湖沿岸違建2300平方米、整治河道120.8公里、恢復堤灘2400畝。揚州市廣陵區檢察院檢察官運用無人機對大運河開展調查徐敏潔攝儀徵市檢察院檢察官與相關部門一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內河黑臭水體進行取樣檢測儀檢宣攝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檢察機關對三地交界處水源地保護區進行聯合巡航俞文傑攝無錫兩級檢察院檢察官在京杭大運河無錫段開展公益訴訟現場巡查郝紅梅攝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通航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文化價值最豐富的運河,穿越2500年時光,縱貫6400里大地,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今年6月3日,在揚州召開的大運河保護公益訴訟檢察論壇上,最高檢牽頭組織簽訂了《大運河沿線八省(直轄市)檢察機關行政公益訴訟跨區域管轄協作意見》,為大運河公益保護“上下游同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北運河,復航! 槐房再生水廠生産的再生水,經由小龍河、涼水河,最終將匯入九河下梢的北運河,成為北運河穩定的補給水源,也成為北京高效利用再生水的一個縮影。在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通過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講好運河故事,加強文化傳承,打造古今同輝的人文運河、生態運河、魅力運河。”他告訴記者,與傳統地上再生水廠相比,槐房再生水廠更加突出生態性,“水廠全地下設計,既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能實現綠色生産,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合肥將打造江淮運河生態廊道示範段 注重城鄉和農田林網的融合,力求做到見縫插綠,應綠盡綠。注重産業基地、生態農莊等農業綜合體融合,充分發揮生態廊道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安徽要求通過建設江淮運河生態廊道,促進江淮地區生態改善。
大運河上將新添一艘多功能遊船 亞運會後船舶將開展常態化經營,主要産品包括商務接待、商務會議、水上定制餐飲服務,同時兼顧普通遊客、周邊市民水上觀光與餐飲需求。作為“迎亞運大運河(杭州段)水岸互動文旅融合工程”項目之一,客船將打造大運河文旅融合核心産品,功能定位為展示運河世遺、滿足亞運接待的客船。客船建成投用後,有望進一步推進運河水上全域旅遊發展,讓遊客從單純的旅遊觀光到對水上休閒、娛樂與商務需求的轉變。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