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啊……嗨呀喔呀!”從今年6月26日起,大運河通州段40公里航道實現全線通航,這首富有節奏感的“船工號子”,重現了古運河上漕運興盛之景。
京杭大運河從通州到天津段,被稱為北運河。北運河一段時期因過度開發而發生生態危機。近年來,通過水生態重構、水質監測等措施,北運河從一條排水河逐漸變成了生態河,為通州段全線旅遊通航奠定基礎。從黑臭水體到水清岸綠的北運河蝶變,正是首都北京探索新時代人水和諧的經典案例。
守護水脈
千百年來,北運河是南糧北調的重要通道,見證了歷史上萬舟雲集、千帆競發的漕運盛景。流動的北運河水曾為北京城供應物資給養、承載南來北往客商,為通州百姓提供物資、營造通州特色景觀,留下豐富文化遺産,孕育了城市記憶。
不過,步入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城市發展,流入河道的生活污水大大增加;沿岸建起的化工廠、養殖場把工業污水和養殖廢棄物無序入河,污染源也漸漸增多。最差的時候,北運河的水質一度處於劣V類。
當務之急,是減輕河水的惡臭。一場北運河“還清戰役”就此展開。從編制完成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到先後實施三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再到全面推進河長制,開展“清河行動”,歷經20餘年,北運河流域內的水環境逐年好轉。
楊子超是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從排洪河道到生態河道,他既是參與者又是見證者:“水務部門通過細水急流、人工涌浪、閘門輪調等生態調度,不斷改善北運河水生態環境。”楊子超説,從截污治污、鋪設管線,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北運河流域污水治理收效顯著。作為起源於北京且唯一常年有水的河,北運河已從過去市民躲之不及的臭水溝,變成如今市民沿河散步的生態河。
透明度是衡量水質一個直觀的感官指標。就在5年前,北運河水質透明度還只有二三十釐米,而今水質最佳狀態的透明度在1米左右。北運河管理處定期對水質進行監測顯示,無論是COD(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還是溶解氧指標均有改善,這從客觀上反映出運河水質不斷提升。
過去,作為城市防洪排澇河道的北運河常年了無生機,水務部門利用北運河五河交匯處的槽蓄能力,實施“潮汐式”置換水體,營造複雜生境,水體生態及自凈能力持續恢復和改善。截至目前,北運河河道裏已監測到10余種魚類,甚至連對環境挑剔的水鳥近幾年也不斷增多。
高效用水
河道恢復生態,需要大量水源。北京作為水資源缺乏城市,其河道、湖泊自然補水能力不足,居民飲用水尚需從南方調度,打造生態河的水源又從哪來?答案:再生水。
在北京南四環外的涼水河畔,坐落著一座現代化再生水廠——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這是北京首座、也是亞洲頂級的全封閉式地下再生水廠。其每天處理污水能力為60萬立方米,相當於200萬個家庭的日排水量。一入大門,掩映在綠樹紅花下的“一畝泉濕地”映入眼簾,蜿蜒的木棧道被灌木叢包圍,延伸在翠綠的花草河谷之中。供遊客觀賞的濕地配水池清澈見底,不時有錦鯉游來游去,仿佛置身一座綠意盎然的花園。
在濕地公園對面,除了幾棟辦公樓外,並未看到污水處理池。正當記者納悶再生水廠身在何處之時,前來講解的工作人員張祖敏道出了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腳下。濕地公園所在地,就是水廠的‘屋頂’。而我們看到的濕地景觀,正是來自再生水廠生産的達到地表準IV標準的再生水。”他告訴記者,與傳統地上再生水廠相比,槐房再生水廠更加突出生態性,“水廠全地下設計,既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能實現綠色生産,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走進地下一層的生物池處理車間,猶如一座“地下宮殿”。幾名工人正在車間中央位置進行膜組器清潔作業,走在車間週邊通道,根本看不出來這裡在進行再生水的生物處理,不僅沒有異味,噪音也很小。這時,運營部技術員畢銘達拆開腳下一塊藍色的金屬蓋板,記者才看見腳下來回“打轉兒”的污水。他告訴記者,在這藍色蓋板下的就是膜池。在膜池裏,由北京排水集團研發的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中控纖維膜技術——北排膜組器,成為污水變清的關鍵。
“這種膜由千分之一頭髮絲細的膜絲組成,一組膜組器如同一把能篩除污水中細菌、病毒的‘篩子’。渾濁的污水經這一‘篩’,再經臭氧接觸池和紫外消毒間的雙重消毒,就能變為主要指標達到地表IV類的再生水,出廠的清水將從這裡源源不斷流向附近河道水域。”畢銘達説。
水生態建設是一個整體。北京市開展的新一輪“三年污水治理行動計劃”,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新建再生水利用設施。一座座再生水廠的修建和北運河的命運息息相關。槐房再生水廠生産的再生水,經由小龍河、涼水河,最終將匯入九河下梢的北運河,成為北運河穩定的補給水源,也成為北京高效利用再生水的一個縮影。如今,北京再生水用途已由綠化、洗車、衝廁等逐步推廣到工業、河湖環境及道路澆灑等方面。
近年來,北京在加強污水處理、提升污水處理標準的同時,加快再生水利用,擴大其用途和用量。北京市水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12億立方米,佔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再生水已經成為北京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
看見未來
一條河折射一座城。一場場碧水攻堅戰,讓北京城因水而美,更因水而榮。
在北運河北關閘附近的五河交匯處,是一條健康綠道的起點,記者騎著單車一路沿岸騎行,但見兩岸鬱鬱蔥蔥,河面吹來徐徐清風,運動愛好者沿著步道騎行、慢跑,不時有水鳥停靠在棧道的護欄上。水務部門通過北運河綜合治理工程,在沿線兩岸打造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慢行系統、觀景臺等服務設施,增添運河文化元素,讓市民有船乘、有景賞。
“以往讓人退避三捨得河岸,如今多了老人遛彎、小孩嬉戲的身影。”65歲的王洪旺在北京通州生活30多年,這一天專門從梨園騎車來到運潮減河,“原來這裡都是土路,現在水面也清了,河岸邊有公園,有幼兒園,還有輪滑中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經古橋縱橫、河埠林立、古屋比鄰、商鋪連綿的運河流淌千年,不僅存留下物質遺産,更成為隱性文化紐帶。古老的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與依河而建的通州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為伴。
從北運河大橋出發,沿雲帆路向北運河下游方向行駛約15分鐘,就來到了今年新修建完成的甘棠船閘。在船閘閘首位置,“甘棠魚躍”的標語映入眼簾,兩塊浮雕墻上復刻了繪製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潞河督運圖》,再現了當時北運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船閘中心綠島的3座白帆,則參照過去京杭大運河遊船進行倣真還原。眺望河岸遠處,通州商務區高樓林立,大運河森林公園鬱鬱蔥蔥,成為北運河復興的最好見證。
運河之光的重新綻放,不僅讓北運河水系居民共用水環境治理成果,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構建商業綜合體、發展運河夜間經濟、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5A級景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自信亮出“水岸經濟”名片。目前,重點承載總部經濟等商務服務功能的運河商務區初具規模,一批批優質企業看好運河發展前景主動落地佈局,就連堤內村莊也依託北運河的通航探索開發民俗資源和特色美食。
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遊通航,不只是一段簡單的距離或一個簡單的數字,更代表了對運河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同時,北運河廊坊段同步實現通航,這意味著京冀運河有望實現互聯互通,兩地遊客遊船通行不再是夢想。
在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正通過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講好運河故事,加強文化傳承,打造古今同輝的人文運河、生態運河、魅力運河。曾經,通州因運河而興。如今,城市副中心又依運河而建。運河為城市帶來靈氣,“枕水而居”的運河人,也將迎來美好而嶄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