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向世界講好大運河的故事

發佈時間: 2021-08-03 10:55:10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是一條中國聯通世界的文化紐帶,是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載體。我們要講好中國大運河自身的故事,及其與世界如何發生關聯的故事

中國大運河是西元前5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持續完成的人工運河工程和珍貴文化遺産。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産。世界遺産保護運動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學術性機構的主導下所開展的世界性行動,作為積極參與者,我們有條件和責任向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大運河的開鑿、發展與興盛的歷程就是一部中華文明演進史,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不斷豐富、聯動、昇華的歷史。大運河巧妙地把我國東西向河流進行了連通,打通了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等五大水系,實現了人力工程與天然水道的一體化交通,包含著大量的科學智慧、工程技藝、治理才華、管理經驗。

大運河是一條中國聯通世界的文化紐帶,是展現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載體。回望歷史,古代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産的外運,日本及新羅的遣唐使來訪,中國高僧鑒真東渡,外國使者馬可波羅、蘇祿國王、利瑪竇、馬戛爾尼的遊歷都離不開大運河。

目前,全球51個國家擁有500多條運河,涉及3000多個運河城市,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秘書處常設于中國揚州。今後,我們要講好中國大運河自身的故事,及其與世界如何發生關聯的故事。這些故事展現在相關的運河工程遺産、考古遺存、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非遺、名勝古跡中。我們可以通過旅遊、網際網路、跨國展覽、國際學術交流、友好城市互動等方式講好故事,通過“運河”這個世界共有的文化符號講述運河與人類命運的故事,讓大運河文化在推動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發揮作用。

近年來,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中,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工作顯著加強,文物保護修繕步伐加快。大運河江蘇段完成了全面的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並付諸實施,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開放。大運河沿線一批專題博物館建成開放,大量可移動文物得到良好保護和陳列。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作為國家文化公園,將更多致力於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和文化的民眾共用,將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珍愛文化遺産、追求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理念和國家形象。大運河擔負著文化保護、南水北調、灌溉供水、物資運輸、生態廊道等功能,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如果能夠統籌協調好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的關係,可以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所長)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3日 14版)


推薦閱讀
國家林草局駐合肥專員辦督導山東臺兒莊運河濕地公園 已初步建立起以運河國家濕地公園為主、十里荷畫廊濕地、雙龍湖濕地為輔的濕地保護體系。臺兒莊運河濕地公園是國內第一個以運河濕地為主題的國家濕地公園。二要進一步完善濕地公園保護體系,結合地域實際,加強十里荷畫廊濕地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更有效保護。
向世界講好大運河的故事 今後,我們要講好中國大運河自身的故事,及其與世界如何發生關聯的故事。我們要講好中國大運河自身的故事,及其與世界如何發生關聯的故事中國大運河是西元前5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持續完成的人工運河工程和珍貴文化遺産。我們可以通過旅遊、網際網路、跨國展覽、國際學術交流、友好城市互動等方式講好故事,通過“運河”這個世界共有的文化符號講述運河與人類命運的故事,讓大運河文化在推動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發揮作用。
7月28日12時起蘇北運河陸續恢復通航 宿遷、徐州地區通航時間待定,將根據颱風實際情況,及時恢復運作。蘇北運河揚州、淮安地區各船閘已恢復運作,其中,淮安船閘下行于15時放行。】氣象預警資訊顯示,颱風“煙花”強度逐漸減弱,蘇北運河自7月28日起12時起陸續恢復通航。
揚州大運河(曲江段)總體概念規劃出爐 據介紹,規劃明確了“一心三區多組團,水路交織貫兩岸”的總體空間結構。揚州大運河(曲江段)總體概念規劃出爐作者:惠揚袁雪飛中國經濟導報訊惠揚記者袁雪飛報道近日,揚州大運河(曲江段)總體概念規劃與運河城市客廳概念設計方案正式出爐。未來,揚州大運河曲江段將發揮作為揚州京杭運河的源頭及公共中心的作用,依託運河文化戰略,聚力發展優勢,全面打造特色化戰略定位。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