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運河古跡 撫觸歲月鄉愁
春節前夕,部分滄州文化工作者和文化愛好者自動發起了尋訪梅公祠的活動。在大家的努力下,梅公祠這一消失的人文古跡被拉回人們視野。梅公祠的前世今生,梅公祠所承載的歷史人文知識,在微信朋友圈裏轉發,引起廣大市民熱切關注。與梅公祠一樣,運河兩岸有許多古跡曾寄託著數代滄州人的鄉土深情,近年來,自發尋訪這樣的古跡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期“文化八仙桌”,就以梅公祠為切入點,邀請有關人士暢談尋訪古跡過程中的故事和對滄州歷史文化濃濃的情感。
本次訪談邀請的主講嘉賓是王立成、劉紹行、張永誠、王吉倉。其中,王立成是青年文化學者,多次利用節假日到市區大運河畔、滄縣舊州、東光謝家壩、南皮古皮城、黃驊郛堤城、肅寧武垣城等古跡探尋勘訪,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料,並寫出文章,在國內發表,弘揚了滄州文化;劉紹行多年來一直在關注滄州老街巷的變遷和圖片資料的留存;張永誠對梅公祠有深切的歷史記憶,滄州的古城街巷裏,有老人曾經探尋的腳步迴響;王吉倉也是鄉土歷史文化的酷愛者,參與過許多古跡的尋訪活動,並在尋訪滄州歷史名人王國祚墓地、軼聞、著作上取得歷史性成果。
梅公祠曾是滄州大運河畔一處著名的文化古跡,存在了百餘年。可惜的是,這處古跡如今已然不存。在本報記者及熱心讀者的尋訪、探究中,梅公祠及有關知識逐漸清晰豐富。那麼大家所尋訪和蒐集到的梅公祠是什麼樣子?建造緣起和規模如何?見證人有哪些寶貴難忘的記憶?梅公祠之外,滄州還有水月寺、鼓樓、文廟,諸多的名宦花園、典型古建築等歷史遺跡或遺存,其中有哪些值得人們去品味和回憶?大運河畔的歷史遺跡,寄託了一代代滄州兒女怎樣的情感?人們熱切尋訪古跡遺存的現象説明瞭哪些問題?對於已經消失或尚存的文化古跡,廣大市民有哪些願望和期待?這些都將在訪談中展開,歡迎熱心讀者掃碼入群,參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