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北京將建國家級植物園,面積360公頃!在這裡

發佈時間: 2021-03-11 13:54:01 | 來源: 北晚新視覺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日前,通州區政府網站發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將建成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根據《規劃綱要》:城市副中心將以提升品質為重點,完善綠色空間格局,建設城鄉公園體系和綠道系統,升級服務設施體系,形成森林擁城、碧翠融城的大尺度綠化風貌,讓居民享受自然,抬眼見綠蔭、側耳聞鳥鳴。

城市副中心將完善“一心、一環、兩帶、兩區”城市綠色空間格局。

北京將建國家級植物園,面積360公頃!在這裡

打造森林環抱的綠色空間

建設森林城市,持續完善“一心、一環、兩帶、兩區”的城市綠色空間格局,讓森林擁抱城市。持續提升城市綠心綠化品質,建成萬畝城市綠肺,營造鬱鬱蔥蔥、水映藍天的城市森林景觀。

串珠成鏈、連點成片,基本建成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上的13個公園,城市綠色項鍊實現合攏。

打造東西部生態綠帶和南北生態廊道控制區,全面建設9個鄉鎮景觀生態林,促進城市副中心與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機銜接。

持續開展道路景觀提升工程,實現街區道路100%林蔭化。到“十四五”末,全域森林覆蓋率達到36.5%。

一心、一環、兩帶、兩區

一心,即城市綠心森林公園。

一環,即由13個公園串聯形成的環城綠色休閒遊憩環,13個公園包括:

通燕公園、潮白河公園、國家級植物園、大運河森林公園、張家灣公園、運河公園、涼水河濕地公園、梨園文化休閒公園、永順城市公園、溫榆河公園、劉莊公園、東郊森林公園和宋莊公園。

兩帶,即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之間的西部生態綠帶及與北三縣地區沿潮白河構建的東部生態綠帶。

兩區,即城市副中心與亦莊、順義之間的大型區域生態廊道控制區。

根據《規劃綱要》,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國家級植物園等高水準自然公園。完成雲景公園、梨園文化休閒公園等一批公園建設,實現高品質綜合公園均衡分佈。利用城市邊角地、廢棄地和閒置地等建成一批口袋公園。推動綠色空間與體育、文化等城市功能複合利用,完善現代化便民服務設施配套,建成一批主題文化公園。到“十四五”末,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以上。“十四五”期間,建設綠蔭密集、連續貫通的幹線綠道,完善大運河健康綠道系統,建成300公里精品綠道。到“十四五”末,全域綠道總長度達到600公里。

試點“信用+公交優惠出行”

“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園林綠化有這些重點項目↓↓

國家級植物園,建設地點位於潞城鎮,規劃面積360公頃,建設內容包括建設綠化及科研科普、遊憩設施等。

廣渠路東延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實施綠化面積約17公頃。

北運河景觀生態林建設工程,實施綠化面積約267公頃。

梨園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工程,實施綠化面積約22.2公頃。

梨園雲景公園綠化工程(一期),實施綠化面積約13.7公頃。

 

 

 

 

推薦閱讀
線上巡航運河驚現木筏船 線下勸離贈送紅色“救命衣” 3月10日的上午,湖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雙林水上中隊執法人員在進行視頻巡航時,突然發現有2艘木筏船在橋下隨波浪上下顛簸,千噸運輸船來往頻繁,隨時有傾翻的可能,而且船上兩每人平均未穿救生衣,非常危險。目前,湖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利用智慧海事監管平臺,結合智慧卡口的抓拍視頻,探索航道運輸船舶的非現場執法和航道安全隱患的排查,通過線上巡航與線下監管的方式,快速精準對風險點辨識研判和違法違章行為查處,提高安全監管效能,守護航道安全暢通。執法人員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告知此行為的危險性,並贈送兩條救生衣幫其穿戴。
王愛和:規劃建設浙贛粵運河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浙贛運河規劃全長約760公里(江西境內全長410公里),規劃投資匡算約1700億元。受訪者供圖去年11月,位於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江西省印發了《關於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完)。
探尋運河古跡 撫觸歲月鄉愁 本期“文化八仙桌”,就以梅公祠為切入點,邀請有關人士暢談尋訪古跡過程中的故事和對滄州歷史文化濃濃的情感。王吉倉也是鄉土歷史文化的酷愛者,參與過許多古跡的尋訪活動,並在尋訪滄州歷史名人王國祚墓地、軼聞、著作上取得歷史性成果。梅公祠的前世今生,梅公祠所承載的歷史人文知識,在微信朋友圈裏轉發,引起廣大市民熱切關注。
北京將建國家級植物園,面積360公頃 廣渠路東延綠化景觀提升工程,實施綠化面積約17公頃。持續開展道路景觀提升工程,實現街區道路100%林蔭化。北運河景觀生態林建設工程,實施綠化面積約267公頃。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