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余杭新增2座大橋橫跨大運河 預計明年7月完工

發佈時間: 2021-02-03 14:01:45 | 來源: 余杭晨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臨近過年,

余杭京杭大運河兩岸

工地上卻是熱火朝天。

正在加班加點趕工程的

是拆復建老良塘公路橋

和新建東湖北路橋的工人們。

01

老良塘公路橋

老良塘公路橋

銜接塘棲鎮、仁和街道,

是對老橋拆除後進行原址重建。

老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已經成為一座二類危橋,

並且對通航産生了一定的限制,

新建橋梁可以滿足三級航道的通行需求。

老良塘公路橋項目總投資1億元,

道路全長852米,

公路橋兩側各設置1.5米的人行道,

中間是一條5米寬的機動車道。

目前,已完成總進度的65%,

計劃今年8月總體完工!

“新的橋梁和周邊的景色融為一體,

而且建設過程中拆除了一些臟亂差的廠房,

對於運河景觀也是一種提升,

成為大運河文化帶的樞紐。”工作人員説

橋西仁和以居民區為主,

橋東塘棲以廠區為主,

老良塘公路橋成為聯繫兩岸居民的紐帶。

不僅如此,塘棲、仁和都有不少旅遊資源,

遊客們可以在塘棲丁山湖遊玩之後,

走這座橋到仁和的牡丹園逛一逛。

02

東湖北路橋

在20公里外的博陸碼頭附近,

東湖北路橋南側的主墩

承臺正在進行施工,

吊機將一條條藍色的支撐桿緩緩放入基坑。

“目前北岸的下部結構已經基本做好了,

總體估計2022年7月就可以完工!”

區交通工程建設服務中心

項目管理科工作人員説。

運河街道地處水鄉,京杭運河橫貫其中。

由於早期運河上橋梁規劃的數量少、規模小,

隔河相望的城市主幹道東湖北路行至此處

變成鄉村道路向兩側延伸,

兩岸居民想要跨越京杭運河,

只能繞行東面的長壽橋。

“按照以往,從運河北岸的雙橋村

開車去臨平繞行長壽橋需要40分鐘,

這座橋建起來以後,可以縮短到20多分鐘。

加上長壽橋橋坡盤旋,安全隱患較大,

兩岸居民出行十分不便,

新建一座直達橋梁成為‘剛需’。”

工作人員介紹。

▲長壽橋拍攝:潘勁草

東湖北路橋全長1.2公里,

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

設計時速60公里,總寬度28.5米。

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利於完善區域路網,

還可以推進‘美麗余杭’建設

和運河美麗鄉村精品村(區塊)建設,

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保護。

除了拆復建老良塘公路橋、新建東湖北路橋,

余杭交通部門已完成長壽橋、

新華大橋、五杭大橋的維修加固,

豐稔橋拆復建正在實施。

▲豐稔橋效果圖

運河上的橋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不僅方便了兩岸通行,

還可以為旅遊開發做好交通保障。

今後,

余杭將進一步做好運河上橋梁的建設和保護,

讓一座座橋梁成為

余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保護的紐帶。

 

 

推薦閱讀
廊坊市委副書記到香河調研運河旅遊通航工程 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各專項組要與香河縣加強溝通對接,提高對各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指導和監督,香河縣要統籌規劃,細化任務目標,層層分解壓力,壓實責任到人,各相關部門要主動與施工單位對接,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倒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2月2日,廊坊市委副書記柴寶良到我縣就運河旅遊通航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切實增強壓力感和緊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大幹特幹,確保運河旅遊通航工程如期完成。柴寶良一行先後到姚止務中心碼頭、王家擺橋施工現場、橡膠壩施工現場和冀京界河段岸坡防護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現場聽取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關於各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彙報,並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現場督辦,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
揚州大運河畔一濕地公園“新裝”亮相 ”揚州市鳳凰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李娟説。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優質的生態是這裡最大的特色。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漫步在園內感受到空氣清新,可以看到不少鳥類在濕地綠林間飛翔、鳴叫。
滑縣法院開展大運河生態保護志願服務宣傳活動 ”1月28日下午,滑縣法院幹警何志穎向在運河邊休閒的市民説。“您好,我是滑縣法院的志願者,給您送一份環保倡議書,希望您和我們一起行動,保護我們家門口的運河。為加強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寧靜美麗的運河綠色生態帶,滑縣法院組織6名志願者到大運河畔和道口古鎮開展生態保護志願服務宣傳活動。
京杭大運河棗莊段:活著的運河 由於南陽湖、昭陽湖一帶的地勢由東向西傾斜,黃河一旦決口,河水便會衝向湖西,沖毀運河堤防,淤積運河河道。泇河開通後,漕船可以避開徐州至邳縣一段的黃河運道,而不必借黃行運,大大緩解了因黃河氾濫而導致漕運停滯的危害,而且行程縮短了70里。高啟民。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