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大運河畔一濕地公園“新裝”亮相 45天“造”十景

發佈時間: 2021-02-03 14:01:00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新添“傍花杉林”景觀設計圖。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

中新網揚州2月2日電 (記者崔佳明)揚州大運河畔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經過一個半月的閉園修整,景區大規模提升改造後新添十大景觀,1日以全新的姿容向市民和遊客開放。

位於生態科技新城的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京杭大運河淮河入江水道“七河八島”和南水北調東線水域保護區,被稱為生態長廊上的一顆“明珠”。

新添“香蒲觀鳥”景觀設計圖。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

“優質的生態是這裡最大的特色。”2日,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景區規劃設計總顧問陳昊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整個鳳凰島生態資源豐富,擁有224種維管束植物和117種脊椎動物,“在這次提升改造中,我們最為注重的就是保護原生態的濕地、保護動物們原生的家。”

經過45天更新改造,鳳凰島新添了“傍花杉林”“歲寒三友”“西堤春曉”“鳳凰園”“香蒲觀鳥”“竹煙波月”“科普館水景”“佛教文化隅”“濕地風情園”“水韻廣場”十大景觀。陳昊稱,大多景觀都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的自然風貌。其中,“傍花杉林”保留了現有濕地杉,並栽種了多品種水生植物形成新濕地景觀,水邊現有路面改造成木棧道,而“香蒲觀鳥”則對現有香蒲濕地進行了改造,增加曲折木棧道,在棧道中心開闢了一塊水域,增加多種水生植物,在中心區域設置一些鏤空草亭,可供遊客進行觀鳥活動。

更新改造後的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

“我們還優化了園區道路,並增加了一些木棧道、石子路,不僅突出了‘生態美’,更增添了遊玩的趣味性。”陳昊説。

陳昊,今年58歲,他和揚派園林打了近30年的交道。去年8月,他成為了鳳凰島景區更新改造的把關人。作為鳳凰島景區特別聘請的景觀顧問,他要為鳳凰島景區重新量身定制一套“美顏方案”,讓這座“素顏”打底的國家級生態公園,在大運河重生的背景下煥發新的生機。

更新改造後的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

漫步在園內感受到空氣清新,可以看到不少鳥類在濕地綠林間飛翔、鳴叫。“未來鳳凰島景區將會把更多的重心放在運河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上,在保護好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講好運河故事。我們希望人們來到鳳凰島不僅能夠體驗到濕地自然風光之美,更是能夠處處感受到運河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運河文化悠久的人文和故事。”揚州市鳳凰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李娟説。

 

推薦閱讀
廊坊市委副書記到香河調研運河旅遊通航工程 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各專項組要與香河縣加強溝通對接,提高對各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指導和監督,香河縣要統籌規劃,細化任務目標,層層分解壓力,壓實責任到人,各相關部門要主動與施工單位對接,嚴格按照圖紙施工,倒排工期,加快施工進度。2月2日,廊坊市委副書記柴寶良到我縣就運河旅遊通航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他強調,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切實增強壓力感和緊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大幹特幹,確保運河旅遊通航工程如期完成。柴寶良一行先後到姚止務中心碼頭、王家擺橋施工現場、橡膠壩施工現場和冀京界河段岸坡防護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現場聽取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關於各工程項目進展情況彙報,並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現場督辦,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
揚州大運河畔一濕地公園“新裝”亮相 ”揚州市鳳凰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李娟説。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優質的生態是這裡最大的特色。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供圖漫步在園內感受到空氣清新,可以看到不少鳥類在濕地綠林間飛翔、鳴叫。
滑縣法院開展大運河生態保護志願服務宣傳活動 ”1月28日下午,滑縣法院幹警何志穎向在運河邊休閒的市民説。“您好,我是滑縣法院的志願者,給您送一份環保倡議書,希望您和我們一起行動,保護我們家門口的運河。為加強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寧靜美麗的運河綠色生態帶,滑縣法院組織6名志願者到大運河畔和道口古鎮開展生態保護志願服務宣傳活動。
臺兒莊區愛心企業到運河街道走訪慰問困難群眾 每到一處,愛心人士都與困難群眾面對面交流,詳細詢問他們最近的生活情況,鼓勵他們樹立勇氣,直面困難,堅定對美好生活的信心。1月26日,棗莊市臺兒莊區愛心企業奧德瑞沂府到運河街道走訪慰問部分貧困戶、困難家庭和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米、面、油、棉被等愛心物資和300元慰問金。貧困戶對愛心企業的走訪慰問表示感謝,表示在今後的生活中,一定繼續努力克服困難,積極面對人生,不辜負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心和厚愛。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