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天橋”主體建成

發佈時間: 2021-02-01 13:45:17 | 來源: 揚州晚報 | 作者: 張孔生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基本建成之後,施工現場又一喜訊傳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天橋”——今月橋,施工腳手架開始拆除,主體建成,工程建設再向前邁進一步。

18.7米空中飛架如長虹臥波連通博物館和大運塔

記者昨天在施工現場採訪時看到,在博物館的頂部和大運塔之間,一座空中橋梁已經建成,施工腳手架開始拆除,這便是連通博物館和大運塔之間的廊橋:今月橋。

目前,橋梁外部裝修已經完成,施工腳手架開始拆除。橋的兩側,也安裝了欄杆。據邗建集團的施工人員介紹,今月橋的主骨架也是由鋼結構打造而成。在博物館西側和大運塔東側,分別建有混凝土承臺。在兩側的承臺之上,是一個用粗大鋼管打造的半圓形支撐架,像城門洞那樣的造型。支架上部,是一個反扣的小圓弧,圓弧上面,便是今月橋的橋板。整個空中橋梁,造型簡潔優美,如長虹臥波,成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一道景觀。

據介紹,今月橋的鋼結構部件全部是在工廠生産加工,到現場進行組裝的,鋼結構部件總重300噸。今月橋長42.5米,橋面寬度8.4米,從地面到橋板面建築高度18.8米,基礎形式為樁基承臺,結構型式為空間管桁架結構,是連接博物館與大運塔的鋼結構圓拱橋。

塔上建有連通橋梁極少見橋兩側開挖了水池

“在接近19米的高空建設的今月橋,一側連通到博物館的頂部,一側連通到大運塔的第三層,這樣,參觀完博物館的遊客,要想登上大運塔,就不需要下到博物館的一樓,再步行到大運塔底層登塔,可以直接從博物館的頂樓,通過空中架設的今月橋,一邊欣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周邊的風光,一邊步行進入大運塔3層。”現場施工人員介紹説,塔上建有連通橋梁極少見,但這是一座景觀塔,為方便遊客而進行人性化設計建造,也是一大亮點。

空中建橋,橋下是否有水?

採訪中記者看到,橋下的南北兩側,已經開挖建成了水池,水池方向與旁邊的古運河走向一致,為南北走向,從而讓整個景觀更加美麗,與周邊建築相得益彰。

“今後遊客可通過館頂建設的長虹臥波式長廊輕鬆進入大運塔,觀賞三塔映三灣美景。”現場負責同志介紹,大運塔以唐塔的風格設計,將重現唐風古韻。大運塔距離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離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公里,站在三灣風景區最高的觀景臺大運塔上遠眺,南北兩方分別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邊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的起點;南邊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宮所在。文峰塔、大運塔、天中塔,將在運河邊連成一條線,形成“三塔映三灣”的景觀。

記者張孔生

攝影劉江瑞張孔生董輝

 

推薦閱讀
臺兒莊區愛心企業到運河街道走訪慰問困難群眾 每到一處,愛心人士都與困難群眾面對面交流,詳細詢問他們最近的生活情況,鼓勵他們樹立勇氣,直面困難,堅定對美好生活的信心。1月26日,棗莊市臺兒莊區愛心企業奧德瑞沂府到運河街道走訪慰問部分貧困戶、困難家庭和留守兒童,為他們送去了米、面、油、棉被等愛心物資和300元慰問金。貧困戶對愛心企業的走訪慰問表示感謝,表示在今後的生活中,一定繼續努力克服困難,積極面對人生,不辜負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心和厚愛。
建議加快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 重新修訂保護規劃 臨清市是運河名城,尤其是會通河段,是省內唯一一處具有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元代運河河道。“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揚州運河大劇院已建成 今年4月將開門迎客 張卓君攝中新網揚州1月29日電(記者崔佳明)揚州打造的大運河畔文化新地標——運河大劇院已建成,目前,運河大劇院內部的精裝、調試工作正在進行中。“正式運營後,運河大劇院將為藝術家提供一流的表演和交流平臺,為公眾提供一流的藝術欣賞和文化休閒體驗。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內部的精裝工程全部完工後,運河大劇院將與周邊的雙博館、圖書館、音樂廳、國展中心等實現景觀協調、空間融合、功能共用。
大運河河北泊頭段發現明代沉船 經初步勘察,沉船長約15米、寬約3米,由於大部分船體被淤泥包裹,暫不能確定船頭和船尾。滄州市和泊頭市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在沉船上的淤泥中清理出一些牛羊骨頭和碎瓷片、陶片。日前,某施工單位在大運河河北泊頭段清淤時發現一艘明代沉船。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