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通過終期評審

發佈時間: 2020-12-25 15:19:40 | 來源: 河南日報 | 作者: 李宗寬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2月20日下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在洛陽師範學院組織召開《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終期評審會議。來自南京大學、省發展改革委、浙江旅遊科學研究院、九鼎德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成評審專家組參加評審。

據悉,推進大運河高品質發展,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河南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現實價值,是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支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明確提出要在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高品質發展中作出示範。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李延慶主持會議。

專家組認為,《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體現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總體部署,對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更對推進“十四五”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規劃》提出的隋唐大運河文化內涵豐富,文藝創作路徑清晰,大運河遺産的旅遊活化利用全面系統,在培育大運河文化旅遊特色城鎮,打造隋唐運河遊IP等方面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創新性。專家組經討論,認為該規劃政治站位高、思路清晰、體系完整、目標明確、任務具體,一致同意通過評審。

據介紹,該規劃由洛陽師範學院承擔完成,校長梁留科任編制組組長。洛陽師範學院積極發揮旅遊管理省級特色骨幹學科、國家級一流專業的優勢與特色,承擔並高品質完成了本次規劃任務。此次評審會的召開,標誌著該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承擔高級別項目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推薦閱讀
中央省媒聚焦大運河上虞段 按照規劃,大運河浙江段包括江南運河浙江段、浙東運河及其故道、復線等河道。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堅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以文化遺産、河道水系、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全力推進蕭紹海塘(曹娥段)景觀提升及裏直街修繕改造工程、曹娥廟歷史文化街區修復改造項目、浙東運河(曹娥段)綜合整治工程、虞東河湖綜合整治工程和曹娥江上浦船閘及航道工程五大項目。結合地域特色文化傳承弘揚,我區規劃建設孝德文化小鎮、瓷源文化小鎮和“曹娥廟-大舜廟”兩廟融合工程、博物館和豐惠歷史文化街區,編撰出版《記憶曹娥》等歷史文化書籍,共同展現活化大運河遺存承載和流淌伴生的大運河文化。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通過終期評審 專家組認為,《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體現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總體部署,對河南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更對推進“十四五”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洛陽師範學院積極發揮旅遊管理省級特色骨幹學科、國家級一流專業的優勢與特色,承擔並高品質完成了本次規劃任務。專家組經討論,認為該規劃政治站位高、思路清晰、體系完整、目標明確、任務具體,一致同意通過評審。
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項目是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後將成為集文化體驗、共用交流、演藝演出、展覽展示、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活力組團,進一步滿足市民文化休閒需求,成為北京市又一代表性的新地標。坐落在運河之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之中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在設計上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主樓形似巨帆,高高揚起。首都博物館(東館)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建成後將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向參觀者展現出一個北京文化遺産與自然遺産的寶庫,成為立足城市副中心、輻射京津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和展示城市發展的生動窗口,為參觀者帶來文化熏陶與情感共鳴,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文化休閒需求。
“十三五”成績單|聊城:打響運河品牌 文旅融合走在前列 “十三五”期間,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工作呈現新亮點:阿膠工業旅遊打造了工業旅遊成功範式,聊城市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走在全省前列。聊城市將“文化惠民服務群眾”列入每年年度工作計劃,截至目前,全市共舉辦各類公益群眾文化活動4569場,每村每年至少舉辦1場群眾文化活動。在第三屆中國工業旅遊産業發展聯合大會上,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榮獲“網友最喜愛的十大工業旅遊企業”稱號。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