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運河”直播講述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貫通故事
正在舉辦的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推出“雲上運河”系列直播活動。9日,直播活動來到北京市西城區萬寧橋、郭守敬紀念館等地,邀請專家學者向觀眾講述郭守敬主持完成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貫通的故事。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什剎海、玉河故道上的萬寧橋、澄清閘上閘與沿岸的文物保護單位合稱為大運河北京市西城段。
《中國水利史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蔡蕃、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帶領觀眾從萬寧橋出發,經煙袋斜街、銀錠橋、後海、德勝橋、西海,直至郭守敬紀念館。
據介紹,元代,郭守敬規劃設計和主持修建了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通惠河等工程,將隋唐時期東西走向為主的運河改造成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使漕船能夠直航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今什剎三海),真正實現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奠定了延續至今的北京水系格局。
其中對於北京城最突出的貢獻,便是郭守敬主持完成了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的貫通。
為使漕船到達通州後能夠繼續直接駛入積水潭,他採取兩項高超的工程措施,成功實現目標:先從北京西北的昌平白浮泉尋找水源,並巧妙地設計引水路線,將豐富的水源匯入甕山泊(頤和園昆明湖的前身),保證漕運河道水量充足;而後,因大都到通州之間存在30多米的落差,他在通惠河上設立24閘,分段控制水位,克服漕船從低處到高處無法行進的難題,最終使得漕船源源不斷駛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碼頭,把糧食等重要物資運抵首都。
兩位專家指出,作為首都的經濟命脈,大運河不僅帶動了城市發展,帶來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更鞏固了國家政權,維繫著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直至今日,京杭大運河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萬寧橋為單孔石拱橋,橋兩側堤岸雕有鎮水獸,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站在橋上,蔡蕃介紹,為調節水位,郭守敬在積水潭東岸通惠河起點處建造了木結構的水閘,即海子閘。
據《元史·河渠志》記載,1295年,皇帝批准將海子閘更名為“澄清閘”,1330年,又用石材重建了與石橋連為一體的澄清閘。橋名“萬寧橋”,但人們總是習慣稱之為“海子橋”。明代因地近北安門(俗稱後門),亦稱後門橋,為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標誌。
一路行至郭守敬紀念館,張鵬介紹,郭守敬開創的永定河引水方案,為元大都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物資保障。
為紀念郭守敬對於北京城建設和大運河貫通的歷史功績,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于1988年建成並對社會開放。2017年啟動展陳提升改造項目,2018年11月重張開館。
據介紹,紀念館基本陳列分為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開新篇、建大運河樹豐碑、前賢遺珍惠後人、科普教育展五大展區,運用歷史圖片、文物模型、視頻資料、實物場景、沙盤模型等多種展示手段和元素,詮釋大運河在凝聚民族文化、承載中華傳統方面的巨大成就,為觀眾們帶來豐富的參觀感受。
據悉,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從11月7日持續至15日,是北京首次聚合大運河北京段沿線7個區的資源打造的綜合文化品牌活動,通過展覽展示、非遺表演、律動運河、“雲上運河”“網紅打卡地”評選等39項主題活動,將闡釋大運河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吸引全社會共同參與到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