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門(下)”

發佈時間: 2020-10-23 10:36: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永定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永定門-作用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圖為《京門九衢圖》-領導專家學者們參觀留影

永定門地標 1-南苑

一片煙波浩渺水草豐茂禽鳥群飛的濕地,那一片旌旗飄飄鼓角齊鳴騎射奔逐圍獵的宏大場面。永定門外二十里有南苑,又稱“南海子”,曾是清代的皇家獵場。《日下舊聞考》記述:“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門外。元時為飛放泊,明永樂時復增廣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清朝)因之,設海戶一千六百,人各給地二十四畝。春莧冬狩,以時講武。”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歷史上這裡正當永定河盧溝橋以下的改道氾濫區,遺留下許多舊河道與水泊,泉眼也很多,原本是一片水泊廣布、草木蔥蘢、禽獸麇集的荒涼之地。元代稱“下馬飛放泊”,是皇家的獵場。明永樂間,加以整治,修建墻垣,圈為禁地,在裏面繁育禽獸,最多的是麋鹿(俗稱“四不像),專供皇家圍獵。因在京城之南,故名“南苑”;又相對於城內的海子而別稱“南海子”。清代進一步美化完善南苑,修建團河行宮,建各種樓堂館閣,建廟宇、磚墻,辟角門,增置海戶加強管理,使南苑不僅作為一個皇家獵場,而且成為練兵習武和檢閱八旗軍旅的大教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昔日旌旗飄飄、鼓樂齊鳴,騎馬的、步攆的浩蕩隊伍,架鷹牽狗、合圍行獵場面最為壯觀。此時八旗統領鑲黃四旗于左,正黃四旗于右,看著藍旗(又叫“翠旗”)以為分合;上有海東青,下有獵犬齊出,捕獵畜養的獐鹿還有野兔山雞;比賽騎馬射箭,簡直就是清王朝的又一個戰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因苑內有永定河故道穿過,形成大片湖泊沼澤,草木繁茂,禽獸、麋鹿聚集。南苑又稱“南海子”,元代是皇家獵場,史稱“下馬飛放泊”。“下馬”,指離城裏不遠,騎開工,一會兒下馬就到了。“飛放”,指飛鷹放狗,“泊”自然是指“海子”。皇太極進攻北京,遭到袁崇煥抵抗那次,就曾到南海子放馬休兵,因為那裏有水有草,並且將看守南海子的太監故意放走,讓太監進城去誣告袁崇煥私通皇太極謀反。清代皇帝多次到南苑打獵和閱兵。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南苑的範圍很大,位於今北京市豐台區和大興區境內。基本覆蓋了從南四環到南六環,從京開高速到京津塘高速之間的廣闊範圍。南苑地處古永定河流域,地勢低窪,泉源密布,多年的河水、雨水和泉水匯集,形成幾個很大的水面,那時紫禁城北的積水潭有北海子之稱,於是這裡就叫成了南海子,包括飲鹿池、眼鏡湖、大泡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五海子等一系列水域。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加上流經這裡的涼水河、小龍河、鳳河等為生物的繁衍創造了理想的水文條件,使得這一帶水生和喜水的動植物繁盛起來。位於天子腳下、皇城近郊的這方水鄉澤國自然不會無人問津,自遼金時起封建帝王就在這裡築苑漁獵;出生在草原又善騎射的蒙古人也看中了這塊水豐草茂的遊獵勝地。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元世祖忽必烈來到燕京,在這裡圈建了一個“廣40頃”的小型獵場,取名“下馬飛放泊”。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趕走了所有居住在海子裏的居民,擴建殿堂宮室,四週修砌圍墻120里,謂之“南海子”。把元朝的獵場擴大了數十倍。明代的燕京十景中的“南囿秋風”,就是指南海子一帶。周辟四門,內建衙署,設總提督一人、提督四人負責管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苑內分為四部分,各有一名提督管理,管轄海戶400人。苑內設立二十四園,養育禽獸,種植果蔬,供皇帝和官僚貴族打獵享樂。後日漸荒蕪,明隆慶年間,南苑已經很衰敗。清朝入主中原後,南海子稱南苑,雖然後來建起了西苑、北苑,但這裡仍是當時北京地區最大的獵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清代繼續經營,修建4處行宮、若干廟宇,原明朝的兩處提督衙門改建為行宮(舊衙門行宮、新衙門行宮),新建團河行宮。南苑一部分作為操兵練武之所,築晾鷹臺,作為檢閱台,清帝多次在此校閱八旗軍隊。平時嚴禁平民進入,同治間於此設神機營。苑內多獐子、野兔、麋麂(四不象),並圈養老虎,作為狩獵之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日軍闖入園中焚燬建築、射殺動物。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1901年後荒廢,由皇家發行“龍票”,準招佃屯墾,始有人于苑內搶佔土地建立莊園。後神機營營房建南苑機場。南苑主要是四座行宮,分別為舊衙門行宮(又稱德壽寺,現地名舊宮),南紅門行宮(現地名南宮),新衙門行宮(現地名新宮),團河行宮。現僅存團河行宮。南苑為禁苑,苑內幾乎不住人,不耕種,只有一些維護的人稱為海戶。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代時,南苑開四個苑門,北為大紅門,南為南大紅門,東為東紅門,西為西紅門。大紅門,又稱“北紅門”,是清代南苑周圍九門中的正門,位於今南四環路大紅門立交橋所在地,是由南苑往永定門的必經之路。後增設為九個,包括小紅門等。後來又增設了角門。《帝京景物略》記載:“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四達為門,庶類蕃殖,鹿、獐、雉、兔,禁民無取設海戶千人守視。”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隨著乾隆後期,西苑(包括三山五園)興建後,逐漸停建。可惜好景不長。清末,帝國主義列強闖入南苑後,明清兩代苦心經營的南苑一蹶不振,《辛醜條約》簽訂後,為了彌補國庫的空虛,在光緒二十八年六月設立了“南苑督辦墾務局”,出賣南苑裏的土地,將“南苑內閒曠地畝招佃墾荒”。從此,封閉了六百多年的南苑得以開發。比如大太監李蓮英的廣德莊、富源莊,北洋軍閥段祺瑞的振亞莊等,後來,許多莊名都化為地名一直流傳至今。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永定門地標 2-天壇

永定門內的東邊是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西邊是先農壇,是帝王祭祀先農神及舉行耕藉典禮的場所。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弧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説。除圜丘和祈谷殿外,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齋宮和神樂署。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齋宮,實際是一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祭祀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有護城河維護著。神樂署則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衙署的位置在外天壇西部,與齋宮隔壁,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天壇樹木多,綠化達標甚至超標,古柏森森,參天蔽日,多達4000株天然的大氧吧!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永定門地標 3-先農壇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山川壇”,嘉靖年間于山川壇內建先農壇,清代統稱“先農壇”。壇由內外兩重圍墻環繞,北圓南方,略呈長形,先農壇外墻西側修有兩座大門。天壇與先農壇之間距離約280米,歷史上兩壇之間主要為空地,清朝時有禦道在此穿過,直達永定門城樓。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先農壇佔地約2000畝,共有建築群五組慶成宮、太歲殿、神廚、神倉、俱服殿。另有壇臺四座: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最有意思的是,內壇觀耕臺前有為皇帝行藉田禮時的親耕之地———“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俗語所説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的。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親耕田收穫後,將穀物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你看,對於土地,皇上都是那麼的虔誠敬重,何況咱們平民百姓呢!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行走大運河|浚縣泥咕咕:叫響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路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浚縣西楊玘村,探訪浚縣泥咕咕,品味大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下)”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上)”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門(下)”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