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門(上)”

發佈時間: 2020-10-23 10:36:3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永定門

壬午年秋月,陳大章書

咏永定門【清】李靜山

沙路迢迢古跡存,石幢卓立號燕墩。

大都舊事誰能説,正對當年麗正門。

永定門-作用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永定門

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24米),進深二間(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城樓下為城臺,前為1544年增建的甕城,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直到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樓,並重修了甕城,至此,永定門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圖為《京門九衢圖》-專家學者們討論創作長卷留影

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門城樓又重修過一次,並提高了其規制,加高城臺、城樓層頂,採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並裝飾了琉璃瓦脊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門重建,將城臺加高至26米,重建甕城,在甕城正面增建單層箭樓(辟兩層箭窗)。箭樓規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是當年北京外城7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永定門-箭樓

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據有關史料記載,永定門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兩代。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永定門-甕城

甕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台下辟單孔券門。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永定門-歷史

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將軍徐達攻佔元大都,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為了縮短防線,以防元朝殘余勢力反撲,徐達下令將大都北面的城墻向南退後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復建後規格:城台東西長31.4米,南北寬16.96米,高8米,城樓(脊)總高26.04米,為三重檐歇山屋頂。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墻,預備遷都。永樂十七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墻南移2里,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佈正式遷都至北京。這時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城市中軸線南起正陽門,貫穿皇宮,北抵鐘樓。明初國勢強盛,永樂皇帝對蒙古部族採取攻勢,曾五次率軍北征,問題尚不凸顯。後來明朝實力衰落,多次被蒙古軍隊兵臨城下,至嘉靖年間,遂有官員建議在北京城週邊增建一圈周長約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資金不足,由嚴嵩建議改變了設計方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開始,由於當時南郊(正陽門外)比較繁華,又有皇家祭壇天壇和先農壇,所以外城先由南線築起。但是開工不久,就因資金不足,難以為繼。這也反映出統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為籌措。無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內閣首輔嚴嵩去想辦法。永定門是老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在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嚴嵩去工程現場溜達了一圈,還真想出一條雖不高明但可以對付的“妙計”,即只築南線城墻,其他三面待日後有錢時再説。南線城墻長度,也由原計劃的20里縮減為13里,其東、西兩端,向北彎折,與內城的東南、西南兩座角樓會合。但是嘉靖君臣沒有料到,所謂“日後再説”,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説起。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門命名為“永定門”,寓意“永遠安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28里,開有7座城門。因增建外城的動因,是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門命名多帶有追求“安定”、“安寧”的色彩,如“左安門”、“右安門”、“廣寧門”(清代為避道光皇帝旻寧名諱改稱“廣安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外城正門“永定門”,就是寄寓“永遠安定”之意。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長達16里。由於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後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稱名不副實,它並不在內城的外面,而是在內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稱“南城”。清代沿用此種格局未變,只是對城門和城墻進行過多次修葺。北京市的二環路和南二環路,就是沿這個“凸”字形的輪廓線修建的。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永定門地標-燕墩

再往北,永定門外路西半裏遠有燕墩,又叫“煙墩”,也是一處名勝。煙墩是古代燃放烽火的報警臺,也有説此物是永定門鎮物的。它始建於元代,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之説,南方之鎮就是燕墩。因南方在“行”中屬火,所以用堆烽火臺來對應。燕墩在初建時,只是一座土臺,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四週才用城磚包砌。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高有兩丈多,周圍用短墻環繞。燕墩高高在上本來就引人眼目,又有比煙墩更高的清乾隆皇帝禦制碑一座矗立,你想想,能不讓更多人而遠望、而駐足、而觀賞、而景仰嗎?禦碑陽面刻《帝都篇》和《皇都篇》,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記,堪稱北京的史記篇,通篇要義貫穿著“以德治國”。永定門煙墩碑刻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已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日下舊聞考》記載,“燕墩在永定門外半裏許,官道西”。清代楊靜山的《燕墩》詩中有雲:“沙路迢迢古跡存,石幢卓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説,正對當年麗正門”。在清朝時,燕墩成為了民間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這一景是民間燕京八景中還存在的一景,實屬罕見。燕墩始建於元代。據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之説,南方之鎮即為燕墩。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臺以應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時,只是一座土臺,位置在大都麗正門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燕墩是一座下廣上狹、平面呈正方形的墩臺,臺底各邊長14.87米,臺面長13.9米,臺底至臺面高約9米。臺頂四週原有高約1米的女墻,現已毀沒。墩台西北角有石門兩扇,入門後拾階可登,歷45級,通達臺頂。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臺頂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壇,壇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約8米。碑下部為束腰須彌座,臺座四週各雕花紋五層,分別為雲、龍、菩提珠、菩提葉等圖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充分顯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永定門篇鑒賞

碑上部覆蓋四角攢尖頂方形碑蓋,四脊各雕出一龍,龍身作波曲奔騰狀,龍昂首上揚,似欲飛奔奪寶頂。碑體南、北面分別鐫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漢、滿文字對照的《禦制皇都篇》和《禦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筆。它以益譽的文筆,磅薄的氣勢,讚美了北京險要的地理形勢、國泰民安的情景,溢滿為封建王朝歌功頌德的內容。燕墩碑文是記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記,堪稱為北京的史記篇。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行走大運河|浚縣泥咕咕:叫響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路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浚縣西楊玘村,探訪浚縣泥咕咕,品味大運河千年泥塑土韻。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下)”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上)”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門(下)”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墻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于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