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宣武門
徐柏濤書
咏 宣 武 門 【清】楊靜亭
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
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
宣武門的作用
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宣武門
宣武門位於西城區南部。明、清時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附近。建於明代,初稱順承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
圖為《京門九衢圖》-市政協學委會領導參觀長卷留影
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匯處一帶。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墻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宣武門-城樓
宣武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臺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嶺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甕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墻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甕城南墻城臺之上為箭樓,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臺通高30米。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宣武門古跡 1-教堂
北京最古老的教堂(天主教)是宣武門的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俗稱南堂,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天主教教堂,這座教堂是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創建。利馬竇來華多年,對中國事務瞭如指掌,他生前所著的《中國札記》,至今還是研究、了解明朝歷史的經典著作。現存的建築建於1904年,是一座三層的巴洛克建築。宣武門天主堂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佔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其後的東跨院為教堂的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教堂主體建築為磚結構,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宏偉的磚雕拱門並列,將整個建築立面裝點得豪華而莊嚴,整個建築裏面磨磚對縫,精美的磚雕隨處可見。教堂建築的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體氣氛莊嚴肅穆。1996年宣武門天主教堂列名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在歷史上,南堂多次失火,多次重建,最後一次重建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1900年的庚子事變中,南堂被義和團拳民燒燬。據《庚子日記》之類的野史、筆記所雲,在義和團運動中,拳民在教堂裏不但抓住了不少裏通外國的“二毛子”,而且還搜出不少“火器”、刀槍和一罈罈“穢物”,據説這些所謂“穢物”是一罈罈被教徒殺害的小孩的耳朵、眼珠和四肢等等。現在看來“穢物”之説,是有人杜撰和想像出來的,也是義和團火燒教堂的主要理由之一。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南堂係古羅馬式建築,看起來與羅馬的教堂無異。當年教堂內還有首善書院和歷局。歷局專門出版、印刷時憲書(皇曆),清代改稱時憲書局,仍然印刷“皇曆”。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在“文革”中,南堂自然也受到了破壞,197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加以修葺。因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教徒可以自由禮拜舉行宗教活動,尤其是“耶誕節”的前夜(每年12月24日),這裡人山人海,甚是熱鬧。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宣武門古跡 2-清學部舊址
清學部舊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教育街。原為敬謹親王尼堪府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設學部在此。原府坐北朝南,府門5間,銀安殿面闊五間,前出丹墀,東西翼樓各面闊五間;啟門3間,神殿5間,遺念殿(後罩樓)7間。東院有花園。辛亥革命後學部改教育部。國民政府南遷後,此處為國民黨市黨部。後部分改觀,銀安殿院建起樓房。舊址存有文物建築120間,建築面積3 642平方米,由武警招待所和北京外事職業高中使用。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宣武門古跡 3-中華聖公會教堂
中華聖公會教堂,又名安立甘教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佟麟閣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英籍主教史嘉樂雇傭北京工匠建造,時為華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主體建築面積947平方米,附屬建築5 955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屋頂為中國式坡頂,頂部有2個八角亭作為天窗及鐘樓。2004年被公佈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即文物建築本身。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宣武門古跡 4-菜市口刑場
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車從此門經常出入,人稱“死門”。此門有“宣武午炮”一景。從前宣武門最為顯耀的東西,就是“午炮”。在宣武門甕城箭樓的臺基上,停放著五尊高大的鐵炮。炮身上刻有鑄炮工匠姓名。這些古炮,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鑄造工藝是相當高超的。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又據説在宣武門的甕城內,原有磚砌的“五火神臺”。此地低窪,雨季時城內之水多從此經過,流出城外。天長日久,看城門的兵士以此磚臺為記,以水淹磚臺的位置判斷城內積水的狀況,適時開門宣泄城中的雨水,果然奏效。因此就出現“宣武水準”的美稱。令人回味的是:甕城上的午炮每日一響,聲震京華,京人以此對時,人稱“宣武午炮”。宣武門走車,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後悔遲”,可不是後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後悔哪兒還來得及啊!可是,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裏,當然也有不少英雄豪傑、忠臣良將和更多的無辜百姓慘死刑場,這裡真正透著一股子瘆人的殺氣。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裡。這裡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藥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殺死。他在刑場上,態度莊嚴地監斬官説:“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裡喊出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子肅殺之氣。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宣武門風物 -騾馬市大街
騾馬市大街位於北京宣武區菜市口東面。明清時期北京在此地交易騾馬,市場興盛。清時這裡設了騾馬稅局。騾馬市大街東起南新華街,西至宣武門外大街。因有騾馬交易市場得名。大街形成于金代。遼時為城外。明嘉靖年間係南大街的一部分。此街為南城騾馬交易市場。清初日有兩市,晨為活市,活市之後繼死市,交易疲者,以赴屠廠。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騾馬市大街原有明代元帝廟又稱馬神廟,祀馬神。因臨菜市口刑場,大街多棺材鋪、冥紙店、杠房,壽衣店等。1979年媽大街拓寬,寬度是原來的三倍。1986年10月在西口興建過街天橋。大街東有虎坊橋。明時稱虎房橋。大街一號和原和平餐廳為日偽時期地下交通員楊子健活動處。三十七號民國時為雨華馨醬菜園。往西五十一號為福州新館。林則徐為建館花費心血、出資,並居住。六十一號為吉昇堂,係林則徐居住過的旅店。往西一百二十二號為直隸新館。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這附近有鴻泰永鐵匠舖。辛亥革命期間,喻培倫等烈士在此訂做炸彈的外皮,刺殺攝政王載灃。經調查,從鐵匠舖打開缺口,進而逮捕一批革命者。大街南側有郵政局。十九世紀末,北京郵政總局成立,設四個分局。騾馬市郵局為四個分局之一。二十年代,地下黨員田維強領導郵差和低級職員成立“窩窩頭會”,並秘密活動。他後遭殺害。現五金家電聯營公司原址為長髮旅館。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民國元年(1912)首次到京在此下榻。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民國九年(1920)五月一日,為慶祝北京第一個“五一”節,何孟雄乘敞篷汽車,高呼勞工萬歲、翻身求自由!從騾馬市經菜市口進遭捕。再西為菜市口刑場。輕者面東斬首,重者面西淩遲。騾馬市大街在宣武區,它其實就是從廣渠門到廣安門的大街上的一段,過珠市口西大街就是它。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這段路原先就叫騾馬市,可知歷史上這裡曾有過一個大型的騾馬交易市場。建設成大街以後,人們還是習慣地稱呼它是騾馬市,而不叫騾馬市大街。畫面開始的部分是宣武門南偏東的騾馬交易市場,舊時,老百姓的生活中,用騾、馬、驢的地方太多了,因此,産生了騾馬交易及與此相關的如車具、套具、釘掌等各種服務行業,養活了許多靠此吃飯的手藝人。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宣武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作者介紹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