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做活姑蘇運河“最精華”的“文眼”

發佈時間: 2020-10-09 15:27:16 | 來源: 蘇州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記者  李淵  攝

記者李淵攝

編者按

京杭大運河,蘇州要打造“最精彩”一段,足見其地位和影響。

大運河蘇州段遺産的重要節點遍佈姑蘇,姑蘇運河文化的歷史積澱和現實優勢得天獨厚,未來的建設又被寄予厚望。今天,大運河之“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如何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不斷講好大運河蘇州故事,傳承和創新運河文化之魂,已成為姑蘇區積極探索的一個目標。

吳門橋街道是姑蘇運河的一個重要地段,因其歷史文化遺址的豐富而佔據了“最精華”的地位,運河文化“活”起來,如何做活“文眼”是關鍵。10月4日,“姑蘇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並落地吳門橋街道,蘇州科技大學教授居易、陳來生,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沈健,蘇州市職業大學副教授蔡斌、教授陳璇等五位專家學者被聘為姑蘇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智庫專家。當天,揚州、鎮江、常州、無錫和蘇州五市媒體共同啟動了姑蘇運河文化發佈媒體共用平臺。

打造運河“最精華”文化核心帶,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有何新路徑?文旅融合發展的發力點在哪?利用運河文化資源如何更好推進文創産業?帶著這些問題,專家和媒體代表們先後踏訪了藍·芳華文化創意園、吳門橋、橫塘驛站和新郭漁家村,並開展座談,為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言。

找準發力點,打造姑蘇運河“最精華”品牌

陳來生(蘇報智庫特聘專家、蘇州專家諮詢團成員)

姑蘇區如何找準文旅融合發力點,打造集遺産保護、文化休閒、商貿旅遊、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精彩段落,助力蘇州大運河“最精彩一段”建設?

首先,突出比較優勢,打造以“河城一體”為特色的遺産城市形象,在大運河城市群中脫穎而出。要充分展現河城一體的獨有風貌,重點將盤門、吳門橋片區打造成蘇州大運河地標,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長廊。尤其是兼有大運河和石湖獨特文化旅遊資源的吳門橋街道,更要做好“橫塘驛站”的修復、擴容和配套設施建設,做好大運河與石湖的勾聯與“對話”,講好“運河故事”,帶動旅遊、娛樂、文化和配套服務的發展。

其次,科學保護、堅持原真,保持運河風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正在流失的大運河獨有文化和風情;保留沿岸必要的原住民,建設必要的旅遊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環古城河建設步道、運河風光帶等濱河遺産廊道的休閒品質,做好人氣的引導和集聚;水陸聯動,兩岸互動,打通運河兩岸步行通道,搭建親水準臺、棧道,方便遊客賞河觀景。

再次,彰顯特色,錯位開發,推動運河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一是高水準整合運河沿岸旅遊資源,差異化開發,精品化展示,加強運河特色文化産品及品牌建設和推廣,設計特色遺産研學遊線路。二是推進遺産酒店和精品民宿建設,可依託吳門印象片區打造古運河商貿集群;結合新郭老街開發打造兼有吳文化展示、精品民宿體驗、江南田園情調的文化休閒石湖。

留住山水裏的鄉愁 深耕時代文化供給

蔡斌(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石湖智庫特約研究員)

姑蘇是水城,有得天獨厚的吳地風光。姑蘇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有積澱豐厚的人文內涵。中國大運河和蘇州古典園林兩項世界文化遺産於此匯聚,同時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非遺資源。從明代中期以來,蘇州曾長期是整個中國的文化創意高地,是富有傳統風韻的活力城市,這裡的工藝百作被稱為“蘇州樣”“蘇樣”,因其高品質成為追求理想生活的示範和樣板。

今天,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讓姑蘇成為人民實現幸福安康生活理想的新蘇樣。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充分關照本區域範圍內底蘊十足的社會文化基礎以及豐富深厚的民俗資源;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吸引更多社會階層、群體參與到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習和傳播中來。

理想的生活,是人與自然、現代化城市化與良性生態高度融合、相得益彰的形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此同時,理想的生活還應該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姑蘇區以廣為人知且深入人心的“石湖串月”為品牌,在每年的中秋時節,開展主題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喚起“月到中秋分外明”美好的鄉愁記憶,再現“夜半潮聲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的古典意境,産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積累了實踐的創新經驗。

今後,需要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做整體通盤的籌劃和考慮:一是依託域內重要、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資源,梳理導向性的文化脈絡,確定標誌性的人文節點,擦亮吳門文化的金字招牌;二是做大做強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通城河兩岸的一體發展;三是打造有腳跟、接地氣、受歡迎、可持續的時代公共文化産品,把握文旅參與的消費主體,滿足不同層面的文旅需求,釋放文旅融合的區域潛能。

打造大運河蘇州古城段靚麗南大門

陳璇(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石湖智庫特約研究員)

2020年5月,蘇州啟動了大運河蘇州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的制定。整合石湖周邊文化資源,將其納入大運河蘇州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體方案中,對於建設好大運河蘇州古城段靚麗南大門意義重大。圍繞石湖文化,有以下幾點可以深入挖掘:

一是運河濫觴與金戈鐵馬的吳越文化觀演交相輝映。石湖山水早在吳國興盛時期就是遊賞之地,也是吳越之爭的重要古戰場。站在如今的“越城遺址”上,依舊可以感受到當年吳越爭霸的歷史場景。因此,可以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聲光電綜合打造一場屬於石湖的“吳越爭霸”夜間大秀,讓石湖變成真正的運河旅遊目的地。

二是書法研學之旅與運河非遺文化産業交相輝映。書法家余覺曾建漁莊于石湖。與之相呼應,現在蘇州市職業大學校區內,有一座1500年前的先賢顧野王的墓葬。可以精心設計一條書法文化研學之旅,打造書法廣場。同時,將大運河蘇州段與書畫相關的非遺傳承人以及非遺産品引入書法廣場,讓書法文化引領非遺産業的發展,打造集學習、體驗、消費及文創生産于一體的大運河書法文創産業鏈。

三是詩詞文化與田園生活體驗交相輝映。歷代歌咏石湖的詩詞極多,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集中國山水田園詩歌之大成。現代人都有與自然零距離的想法。可以打造一個大型的民宿聚集區,充分挖掘石湖地區山水田園詩詞的文化內涵,從民宿的命名、酒店菜品的開發、景區板塊的設置,文創産品的開發等各個方面讓遊客充分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和田園生活的舒適。

四是民俗文化與大型節慶活動交相輝映。石湖及周邊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石湖棹歌、石湖串月、新郭農耕等,都是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應該梳理這些民俗文化,還原原有的生活樣式,利用重要的時令節氣,打造大型節慶活動,豐富市民與遊客的休閒生活,從而起到很好的宣傳和經濟帶動作用。

聚焦吳門印象 打造“運河美食坊”

居易(蘇州科技大學教授)

姑蘇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標誌著蘇州大運河姑蘇段品牌塑造的濃墨重彩的全新篇章。吳門街道轄區內的藍·芳華文化創意園、吳門印象、橫塘驛站、漁家村等,展示了蘇州大運河姑蘇段從古城到胥江到新郭的千年風霜和姑蘇繁華,呈現出2500年蘇州政治、經濟、文化,包括山水情趣和市井風情的真正的根基和淵源。

蘇州大運河姑蘇段的研究,不僅僅在於歷史文化的理論探討,遺産資源的挖掘整理,同時更需要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大運河古為今用的活態保護,更需要推出商旅融合的消費經濟高地,構建融文化休閒、生活居住、商貿融合、情境一體的觀光旅遊帶、文化體驗線、情趣生活區,形成蘇州大運河姑蘇段的精彩紛呈,打造打響蘇州大運河姑蘇段“最精華”的特色品牌。

現階段蘇州大運河姑蘇段的品牌打造,不缺資源,不缺場景,甚至不缺産品和消費,缺的是定位,缺的是概念,缺的是政府主導背景下的唯我獨有、唯我獨特的消費導向和資源整合。聚焦吳門印象,打造“運河美食坊”,應該是一條資源整合、拉動消費、傳承運河文化、再現姑蘇繁華的品牌塑造的事半功倍的捷徑。

吳門印象,坐落蘇州古城南側,緊鄰蘇州盤門景區和環古城河風貌景觀帶,項目總佔地面積376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2000平方米,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盡顯古城風韻,運河特色。無論是規模、場景、區位、風情,都是創建“運河美食坊”的絕佳所在。

如何讓吳門印象火起來,主打美食是不二法門。“運河美食坊”可以通過水系的銜接,從景區景點、水上游,以及食材和美食時令的文化淵源,形成城河一體、城湖一體、湖河一體的消費熱點和蘇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網紅體驗區。

利用運河文化資源推進文創産業高品質發展

沈健(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教授)

2014年,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蘇州是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而文化創意産業則是指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智慧財産權的開發和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産業。姑蘇區位居蘇州核心區域,應充分利用運河文化資源,推進文創産業高品質發展。

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大運河姑蘇段歷史文化遺存數量多,類型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如何進一步突出重點,彰顯亮點,形成特色,利用大運河把一顆顆分散的“珍珠”串聯起來,需要頂層設計並突出規劃引領。

二是深挖文化內涵。文化創意産業的靈魂是文化,核心是創意,創意源於文化並高於文化,是對文化資源的一種創造性開發和利用。沿大運河兩岸,星羅棋佈的園林、古宅、橋梁等建築遺跡和絲綢、刺繡、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姑蘇區發展高品質的文創産業提供了優勢資源和良好基礎。姑蘇區可以充分挖掘運河文化的世遺效應,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引入國際時尚設計元素,開發出豐富多彩的文創産品,助推本土文創産業升級,實現商旅文娛體融合發展。

三是以科技為支撐。文化創意産業離不開現代高科技的支撐。“網際網路+”為傳統文化的迅速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更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得更加大眾化和生活化。隨著5G技術的發展,文化創意産業與“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融合,將帶來更新穎的文化體驗。

四是創新商業模式。文化創意産業的産品和服務更加強調創意和宣傳推廣活動,強調新的行銷運營模式。只有做好創意設計、故事包裝和IP植入,通過創新商業模式,提高文創産品的附加值,才能讓消費者産生認同感和品牌忠誠度。商業模式的創新,還應關注産業鏈的延伸,以文化創意為依託,推出一批能體現運河文化特色的旅遊産品,並與“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結合,開發衍生産品,延伸文創産業鏈。

媒體采風團感言

揚州是大運河濫觴之地,蘇州是大運河沿線流經區域多、遺産最豐富的城市,蘇州可以和揚州淮安鎮江常州無錫等城市聯手,共同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蘇樣板段”。姑蘇運河文化發佈媒體共用平臺的啟動,對促進大運河沿線城市主流媒體之間的內容交流、資源共用、平臺融合,將發揮重要作用,以後我們還可以共建“運河文化”新媒體頻道,共推運河文化帶建設接力大直播,共辦“運河紀”專版,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貢獻媒體力量。

——揚州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委員、揚州晚報總編輯 張志虹

秋雨婆娑,白墻黛瓦,姑蘇一行,印象頗佳。吳文化的傳承之地,吳儂軟語中,透著穿越時光的味道。此次受邀參加蘇州大運河姑蘇區段媒體采風暨“探索大運河文化發佈融媒體聯動機制”研討會,讓我有幸再一次走進蘇州,走近吳越文化。吳門印象的古橋古街、藍園的創新發展模式、橫塘驛站一眼望百年的運河記憶、漁家村的古樸民居,還有“石湖串月”的精彩演繹。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樂曲,濃濃吳語的聲聲慢唱,一幅幅江南水鄉的精美畫卷徐徐展開,“今日姑蘇城,更令人嚮往。”

——鎮江日報社副總編輯劉蘭明這個中秋有幸在石湖畔賞月體驗“石湖串月”民俗文化節,欣然中又有驚喜。一條新郭老街、一場創意集市,加上青年音樂家們精彩的音詩演繹,讓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千年傳承的吳門風雅——一汪石湖薈萃多少文人,一條運河孕育無數人文,蘇州底蘊中特有的柔美和精緻盡在其間。保留老念想,體驗新文化,蘇州文旅完美地將老酒釀出新香,為運河文化旅遊打造出了模板。

——常州日報副總編輯 陸文文

來蘇州!到運河邊看看歷史積澱下的吳門印象,追想盛時唐宋的橫塘棹歌,回溯吳越爭霸的時光長河——創意、人文、美學的交織,天堂蘇州在互聯高速上,又找回了源源不絕的精神特質,坐賞石湖雲卷雲舒,淡忘一時的焦慮與追逐。

——無錫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江南晚報常務副總編輯 葛明

推薦閱讀
運河文化嘉年華+各景區+鄉村遊,“三都”揚州放光彩 隨著“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效應的進一步彰顯,揚州城市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正不斷提升。這是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跨省旅遊恢復後的第一個長假,作為“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的揚州,提前做好各項服務保障,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遊環境,並以豐富的活動、秀美的景致、人文的安排迎接八方遊客,為來揚遊客提供優質的旅遊體驗。揚州城市旅遊推廣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黃金週期間,全市共有900余名志願者參加旅遊志願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約5400小時,貼心、週到的服務受到廣大市民與遊客的一致好評。
做活姑蘇運河“最精華”的“文眼” 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吸引更多社會階層、群體參與到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習和傳播中來。文化創意産業的産品和服務更加強調創意和宣傳推廣活動,強調新的行銷運營模式。而文化創意産業則是指以創意為核心,以文化為靈魂,以科技為支撐,以智慧財産權的開發和運用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智慧主導型戰略産業。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東便門篇 漕運是元、明、清三代最重要的官辦經濟活動,也是將富庶的南方田賦集中到首都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古代,水運是最低成本、效率最高的運輸方式。明清兩代,南方的漕船北上,或走海路,或走運河,到達通州張家灣。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落幕 取得五大成果 近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北京舉行。 圍繞“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用新未來”主題,2020京杭對話舉辦了“1+8+N”項活動,即1個主論壇暨開幕式、8項主場活動,以及來自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的N場主題活動,兼具國際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和傳播性特色,發揮京杭兩端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突出展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提升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國際影響力。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