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186項京津冀特色非遺項目匯聚大運河畔

發佈時間: 2020-09-27 09:50:05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王民、馮維健 | 責任編輯:

北京盛錫福皮帽、天津泥人張彩塑、雄安新區安新蘆葦畫、滄州面花模子雕刻……9月24日,在河北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京津冀非遺項目匯聚於此,以線上線下聯展形式集中展示大運河文化盛景,也讓非遺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位於滄州中心城區的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碧水環繞,美景怡人,來自京津冀三地的186個特色非遺項目和精美作品吸引近三千名市民觀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向圍在展位前的市民介紹景泰藍製作技藝。這一技藝傳承600多年,逐步從“高高在上”走入民間,鐘連盛是積極推動者。“讓非遺融入社會,讓更多人‘見人、見物、見生活’,更有利於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成長。”鐘連盛表示,他希望這樣面向群眾的非遺聯展經常舉行。

這次聯展由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及滄州市政府主辦,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展示方式。線下活動包括融入生活展區、傳習體驗展區、非遺美食品鑒展區、非遺題材攝影作品展區、非遺大舞臺等內容。古城滄州獨具特色的黃驊麒麟舞、滄縣獅舞、任丘大鼓等非遺項目粉墨登場,精彩表演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除了線下展示,線上活動推出“大運河上品非遺”雲上專題,全方位展示大運河和京津冀非遺文化。網上開設直播現場、直播帶貨、直播尋訪、雲上展覽等欄目。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龐微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源於人們生産生活的實踐,進一步激發非遺實踐活力,推進非遺融入當代社會生活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任務。這次聯展共持續三天,它的舉辦有利於豐富大運河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千年運河的歷史文脈,推進京津冀文化旅遊協同發展。

推薦閱讀
北京大通濱河公園再現運河盛景 ​曾經是臟亂破舊的東城區“進京第一瘡”,如今是兼具美景與野趣的“進京第一窗”。昨天上午,大通濱河公園開園,該公園地處明清時東便門與大通橋所在地,是自然野趣、歷史文化相融的城市森林公園。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開展對話活動 ​為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北京開幕。
浙江將大運河遺産保護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 ​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4日審議通過《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將大運河遺産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經濟文化帶持續發展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漕運要道,是人類文明史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國南北水運的大動脈。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