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項京津冀特色非遺項目匯聚大運河畔
北京盛錫福皮帽、天津泥人張彩塑、雄安新區安新蘆葦畫、滄州面花模子雕刻……9月24日,在河北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京津冀非遺項目匯聚於此,以線上線下聯展形式集中展示大運河文化盛景,也讓非遺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位於滄州中心城區的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碧水環繞,美景怡人,來自京津冀三地的186個特色非遺項目和精美作品吸引近三千名市民觀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向圍在展位前的市民介紹景泰藍製作技藝。這一技藝傳承600多年,逐步從“高高在上”走入民間,鐘連盛是積極推動者。“讓非遺融入社會,讓更多人‘見人、見物、見生活’,更有利於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成長。”鐘連盛表示,他希望這樣面向群眾的非遺聯展經常舉行。
這次聯展由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及滄州市政府主辦,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展示方式。線下活動包括融入生活展區、傳習體驗展區、非遺美食品鑒展區、非遺題材攝影作品展區、非遺大舞臺等內容。古城滄州獨具特色的黃驊麒麟舞、滄縣獅舞、任丘大鼓等非遺項目粉墨登場,精彩表演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除了線下展示,線上活動推出“大運河上品非遺”雲上專題,全方位展示大運河和京津冀非遺文化。網上開設直播現場、直播帶貨、直播尋訪、雲上展覽等欄目。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龐微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源於人們生産生活的實踐,進一步激發非遺實踐活力,推進非遺融入當代社會生活是非遺保護的重要任務。這次聯展共持續三天,它的舉辦有利於豐富大運河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千年運河的歷史文脈,推進京津冀文化旅遊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