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發佈時間: 2020-09-27 09:50:1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在費孝通等領導、專家的指導與關懷下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京門九衢圖》及《古運回望圖》姊妹篇。主創團隊成員83每人平均為國家頂級畫家,採用中國傳統繪畫的長卷形式進行創作和表現,以“工兼寫”的手法,還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門的功能作用和規劃藝術,採用由外觀內的方式,以通州大運河入通惠河過西便門講起,繞皇城後至廣安門結束。

東便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作用

在老北京城東垣內外城連接點有一不大的城門,叫東便門。它與內城角樓互為寄託。東便門外有水鄉之稱,大運河的北終點大通橋碼頭南北行人,貨物進出城的通道,河流如帶,垂柳梳揚。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圖為《京門九衢圖》-各級領導參觀指導長卷留影

東便門古跡 1-大通橋

東便門外通惠河上的大通橋,集橋梁、橋閘和橋碼頭于一體的建築,是京城昔日重要橋梁之一。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造大通橋閘成。”大通橋全石結構,聯建三孔拱券,橋面緩坡不陡,橋上一側有20根方形望柱和實心護欄板,橋頭有抱鼓石,橋西側設置水閘調控水流。大通橋每橋孔石券頂刻有吸水獸。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在通州漕運繁盛時期,站在大通橋上東望,駁船穿梭,帆檣往來。明嘉靖年間吳仲著《通惠河志》提到,大通橋到通州地勢高差有四丈,設水閘控水流,河中泥沙很容易沉積,要及時清理。明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動工,六月竣工,用工千人,用銀萬兩,修大通橋閘,疏通了通惠河道。明代漕運的船不能駛入城內,大通橋就成為通惠河漕運的最終停泊點。經由運河運來的糧食、物資等都在此地上岸,糧入周圍糧庫,“以實京倉”。大通橋在歷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見證了明、清兩個朝代相當一段時間裏漕運繁榮的景象。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東便門外的大通橋碼頭是南北行人貨物進出城的重要通道。這裡河流如帶,垂柳成行,樓臺水榭林立,買賣商家毗鄰,隨處可見達官顯貴們遊玩的熱鬧場面。文人們自然少不了湊熱鬧,翻開古代描寫通惠河的詩歌,不知留住了多少昔日大通橋畔的勝景。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古跡 2-古觀象臺

東便門與內城角樓互為依託,北側不遠處有北京古觀象臺,始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觀象台下的紫微殿中,懸挂著乾隆皇帝題寫的巨匾,上書“觀象授時”,這四個字點出了古代觀象臺的作用:觀測天象(日、月、星辰運動的規律),據以制定和頒布歷書。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八架清制天文儀器。從明正統初年(1436年)到1929年止,是現存古觀象台中保持連續觀測時間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八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傳統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今日站在古觀象臺上遠望,台下依然是人流、車流滾滾而過。在繁華喧囂的都市裏,古觀象臺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訴説著滄桑變遷,感受著身邊的日新月異。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古跡 3-蟠桃宮

東便門內附近有北京有名的道觀之一-蟠桃宮。明代始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後殿。蟠桃宮廟宇僅有兩層大殿,最前有山門三間,門前有旗桿和石獅各一對,門額為“護國太平蟠桃宮”石匾。山門後有鐘、鼓樓,前殿為靈官殿,後殿為鬥姆殿。供奉西王母像。現存的文物有“蟠桃盛會”琉璃磚和乾隆年間《太平宮碑記》石碑一座。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年間,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日有廟會,稱“蟠桃盛會”。逢會“都人治酌呼從,聯鑣飛鞚,遊覽於此”,“人眠芳草地”,“箭灑(投壺遊戲)綠楊坡”(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又有記載:“太平宮廟市最盛”,“地近河埂,了無市聒,春波瀉綠,軟土鋪紅,百戲競陳,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搖揚春風,凡三里許。”冬天,護城河上又是另一番風景:寒冬冰凍之際,人們以木作床,下鑲鋼條,一人在前引繩,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飛。積雪殘雲景色如畫。冰上滑行者,溜行冰上,如星馳電掣,爭先奪標取勝。舉杯于岸上,歡飲高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風情 1-東郊二閘風光

通惠河兩岸楊柳如織,風光如畫,宛若仙境。元代郭守敬開鑿通惠河,自東便門大通橋至通州張家灣共設五閘,以控制水勢,便於行船。其中第二道閘叫慶豐閘,俗稱二閘。那裏每年春夏之際,是人們觀光賞景的勝地。兩岸綠草林蔭,蘆葦叢叢,荷蓮片片,河中水波盪漾,鴨鵝爭鳴,漕船、貨船、遊船往來穿梭,不亞於江南景色。一些富庶人家,沿河兩岸修建亭臺樓閣,開闢私家花園;一些小本商家,沿河搭起茶棚、食攤,接待一般往來遊人。元代建水閘,開始都是木質結構的,容易毀壞。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在明代開始將木閘逐一改建成石閘,改變了元代通惠河提閘過船的駁運方法,實行了搬糧過閘的駁運方法,通州漕糧直抵京倉,可朝發而夕至。一段歷史的長河-通惠河,自開成之日到停漕之時,共通漕了600餘年。它像一條奔騰的國家血脈,促進了北京城的活力。“北京城是漂來的”,此話一點不假。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東便門風情 2-潞河

這是一條遠古就有的自然河流,潞河,也是一條世界上名稱最多的河流。西漢以前這條河被稱為“沽水”,“沽”與“苦”字通用,音“古”意為“濫惡”。發源於今河北古源縣境內山區(因為沽水發源地而名),沿途納眾水,出今密雲山區,經今懷柔、順義山前坡地,至路縣(西漢高祖十二年即西元前195年置)界始入平原而肆無忌憚。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創作資料用圖

清雍正四年(1726年),將潞河通州以下河道定名為“北運河”,以其位於大運河北端首起段故名,一直沿稱至今,已有270餘年的歷史。自秦漢至今,由始稱“沽(古)水”到定稱“北運河”,相沿2400年,中間因各種情況又産生了10個名稱。一條河在歷史上有12個名稱,可以説是世界河流冠名之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東便門篇鑒賞

長卷內容摘要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京門九衢圖》所展現的老北京城以宮城為核心,宮城中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在中軸線兩側,一些壇廟、寺觀、苑林、府第、衚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對稱佈局。格局嚴謹、層次分明形成了這座著名都城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圖為《京門九衢圖》-老北京城門創作資料用圖

經過元、明、清三代發展形成的這座都城,是歷史文化、科技藝術和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集中體現,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作者介紹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八“東便門(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內九外七皇城四”二十個城門樓以城墻和護城河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建築格局,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推薦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落幕 取得五大成果 近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北京舉行。 圍繞“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用新未來”主題,2020京杭對話舉辦了“1+8+N”項活動,即1個主論壇暨開幕式、8項主場活動,以及來自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的N場主題活動,兼具國際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和傳播性特色,發揮京杭兩端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突出展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提升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國際影響力。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九“崇文門(上)”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城門改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並加築甕城,改名崇文門,取《易經》"文明以建""其得剛健而文明"之意,與宣武門相對稱,左文右武。崇文門既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明清時將京師稅務衙門設於此地,徵收商稅,其稅收居全國之首,因此又叫“稅門”。
河北衡水打造大運河歷史文化風情街區 再現昔日“小天津衛”繁榮景象 ​29日,河北省衡水市旅遊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峰在衡水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衡水市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口挑水壩,打造了大運河歷史文化風情街區,再現昔日“小天津衛”的繁榮景象。
《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出臺 多處涉及洛陽 9月29日,記者從洛陽市文物局獲悉,近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其中,多處內容涉及洛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