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東郊(朝陽)二閘篇

發佈時間: 2020-09-24 10:49:1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東郊(朝陽)二閘篇

“逆水行舟”——探尋京杭大運河上的石閘文化

圖為《古運回望圖》東郊(朝陽)二閘采風資料圖

歷史上有“北京城是漂來的”説法,由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策劃出版的《漂來的北京城》曾有詳細的運河歷史故事記載。提到大運河,一定要説説運河上的水閘。

據《漂來的北京城》一書介紹,由水利專家郭守敬測定閘位並主持設計在通惠河上建造了24道水閘。其中最後兩道水閘建在通惠河匯入白河(大運河故道)的河口處附近,就像大門一樣關住了通惠河水,所以形象的被稱為“河門閘”。

這個名字帶有兩座閘,靠近河口的在下游,稱“河門下閘”,處在上游的稱“河門上閘”。下閘在今通州張家灣鎮皇木廠村南虹橋東側,上閘在皇木廠村北的土橋村西口附近,兩閘相距1.5公里左右。

圖為元代通惠河梯航式閘壩技術示意圖

怎麼使漕船從低處的通州,向高處的大都城行駛呢?郭守敬設計了建閘儲水的方案,在通惠河上巧設了24道閘。

《元一統志》記載: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開鑿成功的通惠河河道上,自上游至河口依次設有廣源、西城(會川)、朝宗、海子(澄清)、文明、魏村(惠和)、籍東(慶豐)、郊亭(平津)、楊尹(溥濟)、通州(通流)與河門(廣利)等24座水閘。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會圖片

這些水閘歷經時代變遷,很多已經廢棄,名字也多次改變,唯一不變的是,開創了梯航式閘壩技術。每隔十里設一水閘,距離水閘一里多地設一水門。行船時,關閉閘門蓄水,使水準穩,船過後提閘放水,使河水正常流通。如此做使得“一閘更比一閘高”,逆水行舟成為現實。這項技術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的大運河成為世界上科技水準最高的運河,700年後的今天,長江三峽大壩水利工程還在使用這項技術。

慶豐閘——昔日古跡遙望CBD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東郊(朝陽)二閘篇

慶豐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由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開鑿的通惠河上24道水閘中的第14道閘,原叫“籍東上閘”,元至順元年(1331年)把木閘改成石閘時易名“慶豐”。明永樂間北京城建成後,把元代通惠河截斷,從大運河北端碼頭張家灣由通惠河轉運入儲京倉的漕糧只能到達大通橋,再陸運入倉。這樣一來,在北京內城東垣外的第一道閘就是慶豐上閘。

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在通惠河出京城處增建了一座大通橋閘,在慶豐上閘的上游,慶豐上閘就變成了第二道閘,這就是“二閘”名稱的來源。明成化年間設工部主事一員在此管理閘務,三年更換一次,但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按直隸御史吳仲主持重修通惠河後,京通間通惠河上只保留了慶豐、平津上、平津下、普濟和通流等五閘,並在慶豐閘處設工部郎中管理閘務。

由於二閘的功能是確保頭閘和二閘之間能夠通船,閘口裏“閘道”底相對較深,河水比較深,兩岸名人園林較多,景致甚美,故京城裏的人常泛舟於此。

圖為《古運回望圖》東郊(朝陽)二閘兩岸采風圖

慶豐閘對通惠河蓄水泄洪、通漕運糧曾起過重要作用。河道保留有元代虎皮石河墻及閘門漕。拱形結構,欄杆、板柱均採用元代建築模式。橋西南北兩岸坡上安置重5噸的元代鎮水獸、石刻青龍和泗馬吉祥物。閘區北岸修建倣元代屋脊式藝術壁畫,壁畫內容有“慶豐閘遺址”題字,二閘修契清代古裝畫和墨玉石刻板。上面匯集了自郭守敬主持興建通惠河以來,明清時期修建慶豐閘的歷史。

圖為大運河慶豐閘北岸壁畫資料圖

歷史上的二閘風情成為記憶,如今的二閘有了新的景致。2009年這裡建成了以慶豐閘命名的慶豐公園,形成了通惠河畔、CBD商圈內的“通惠河濱水文化景觀帶”,為北京市民創造了一處文化休閒場所。慶豐公園位於北京朝陽區通惠河的西段,東三環國貿橋的兩側,與聞名的北京中央商務區CBD隔河相望。慶豐公園是以古時聞名的通惠河慶豐閘為中心修建的公園,設有京畿秦淮、大通帆涌、惠水春意、文槐憶故、新城綺望、慶豐古閘、疊水花溪、銀楓幽谷共八個景點。

京榆舊線“二道閘”煥發新活力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分洪閘橋資料圖

二閘説的是慶豐閘,而“二道閘”則是在通州。京榆舊線的攔河閘橋、分洪閘橋,為京榆舊線跨北運河、運潮減河的公路交通橋,這兩段閘橋就是通州人俗稱説的一道閘和二道閘。據悉,自1963年建成投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期間也歷經多次修繕。

據了解,2010年,北京市水務局在“二道閘”下游重新修建了新攔河閘、分洪閘,但“二道閘”仍需繼續承擔車輛和行人的通行功能。

2016年,通州區永順鎮政府對一道閘與二道閘之間道路進行升級改造。道路加寬至11.3米,南北側均增設人行步道,機動車道和人行步道之間由綠化隔離帶隔開。路兩邊增加高照明亮度路燈桿21根,方便夜間出行。此次改造緩解了二道閘路口道路的擁堵狀況,也使附近交通安全得到了改善。2018年4月的“二道閘”進行新一輪的修繕,對橋梁整體的混凝土結構進行了加固。

圖為關於“二道閘”改造方案重點規劃圖

       關於“二道閘”的改造,2019年12月通州區人大城建環保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並討論城市副中心組團控詳規深化方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中顯示,京榆舊線“二道閘”區域將進行入地改造。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攔河閘橋資料圖

站在攔河閘橋上,遠望運河商務區無數高樓拔地而起,與之平行的通燕高速車流如織,這座橋限高2.3米,只允許行人和小客車通過,是運河商務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區的一條重要通道,

在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背景下,“二道閘”改造再次重提,如今,還沒有改造的最新消息傳來。相信隨著運河商務區的日漸成熟後,京榆舊線“二道閘”也將煥發新的活力。

新建船閘北運河城市副中心段40公里河道明年全線通航

按照計劃,2021年北運河城市副中心段40公里河道將全線通航,城市副中心的閃亮名片——大運河,將成為市民新的觀光休閒之所。

為通航做準備,北運河的通州城區下游段,還將新建兩處船閘,分別是甘棠船閘和榆林莊船閘。因為要營造水面景觀,下一步擬通航的20多公里河道水位落差較大,新建兩處船閘,可讓遊船平穩地渡過落差水面。目前,這兩處船閘正在規劃設計階段,預計下半年啟動建設。

圖為北運河甘棠閘段河道效果圖

2019年實現通航的北運河通州城區段,11.4公里河道兩側綠樹成蔭、林海延綿、水鳥雲集的景觀給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離市界不遠的楊洼閘是2021年通航段的終點。此處河道寬140米,蔚藍的水面分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與兩岸林帶相映襯,看起來磅薄大氣。

在計劃2021年通航的甘棠閘至楊洼閘段,這樣的自然景觀將隨處可見。這一段的運河沿岸,將打造兩大景區,分別是“綠道花谷”和“延芳畫廊”。其中,“綠道花谷”利用榆林莊閘、楊洼閘等形成水面,建設集防洪、水質凈化、生態景觀功能為一體的濕地公園。“延芳畫廊”通過延芳濕地公園建設,帶動周邊大片林地的發展,形成自然優雅的景觀帶。

運河沿岸還將建設慢行道、休息區、觀景區、休閒娛樂區等服務設施。利用此前的河堤路、巡河路,打造集騎行、步行等功能為一體的慢行系統,讓遊客有的看、有的玩,能在運河邊停駐下來。

圖為北運河(通州段)資料圖

通航工程是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整個綜合治理預計在2022年完工,北運河(通州段)未來將形成能自我修復的生態環境,河道水質會得到有效凈化,逐步形成排洪通暢、岸線自然、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河流生態系統。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2020年通州區重點從規劃編制上著力,明確了四個階段的中長期目標。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現大運河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領京津冀,進一步發揮示範帶動和戰略支撐作用;到2050年,成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載地。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八里橋篇

如今,大運河上各個閘段已經不復運輸的實際功能與意義,一個個新建的船閘,重啟通航的輝煌。今天我們重提運河,回顧這條樸實的運河曾經擔負的重要責任。運河不僅勾連了中國南北文化往來、商賈交匯,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部分。未來我們將對運河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展示,記錄更多大運河帶給通州乃至北京的繁華故事。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北京大通濱河公園再現運河盛景 ​曾經是臟亂破舊的東城區“進京第一瘡”,如今是兼具美景與野趣的“進京第一窗”。昨天上午,大通濱河公園開園,該公園地處明清時東便門與大通橋所在地,是自然野趣、歷史文化相融的城市森林公園。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開展對話活動 ​為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北京開幕。
浙江將大運河遺産保護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 ​浙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4日審議通過《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將大運河遺産保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經濟文化帶持續發展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漕運要道,是人類文明史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國南北水運的大動脈。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