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楊柳青篇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楊柳青篇
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楊柳青篇
京杭大運河楊柳青段位於天津市西青區,屬於古代永濟渠,如今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世界遺産段的一部分。京杭大運河橫穿楊柳青鎮,歷史上曾有“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一説。
元代開鑿通惠河,與濟州河、會通河相連,恢復大運河全線通航,漕運重啟,沿河而居的村落正式形成。明代遷徙移民並安置在楊柳青地區的運河岸邊,使楊柳青地區人口巨增。流經本區域的南運河更是漕運的必經之轉運地,使得楊柳青鎮成為北方重要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沽上小揚州。因大運河楊柳青段曾為明清歷代皇帝南巡水路要道,又有乾隆御駕親蒞楊柳青的傳説,因此運河又被稱為“禦河”。
圖為《古運回望圖》楊柳青段采風資料圖
在明清兩代,楊柳青名聞遐邇,漕運鼎盛,禦河兩岸千帆競渡,帆檣蔽日,市井繁華,商賈雲集。廣東、福建的蔗糖、紙張、木材,江蘇、浙江的布匹、茶葉,江南的瓷器、筆墨紙張等,都集中到三岔河口地區,再轉運北方各地銷售。繁忙的漕運、人口的流動、南北文化的碰撞,使得運河岸邊的楊柳青鎮經濟繁榮,推動了當時文化的發展,運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融為一體。楊柳青鎮擁有多項中國民間藝術瑰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楊柳青木版年畫,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落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以及曾經“入京趕考”的學子古道文昌閣、普亮寶塔……
楊柳青年畫:家家能點染,戶戶擅丹青
圖為楊柳青年畫資料圖
讓楊柳青鎮聞名的還有楊柳青年畫。楊柳青年畫,指的是“楊柳青木版年畫”,屬於木版印繪製品。木版年畫製作時首先要用木版雕刻出畫面線紋,然後刷上墨印在年畫紙上,然後再用彩筆填上色彩,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韻味和獨特的中國風味。
元末明初時期,天津楊柳青鎮來了一位善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這位心靈手巧的藝人過節時會刻一些門神或者灶王爺出賣,逐漸地被鎮上的人模倣起來。後來隨著運河航運的開通,南方的紙張和水彩傳到了鎮上,楊柳青木版年畫就此誕生。鼎盛時,“家家能點染,戶戶擅丹青”,300多家年畫作坊星羅散佈。
作為著名的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一,自誕生之日起,便世代在這津門小鎮相傳。在國家的支援下,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圖為楊柳青年畫資料圖
除了年畫,楊柳青剪紙藝術也十分有名。天津楊柳青民間剪紙早已進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剪紙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使這個古鎮更具魅力。楊柳青剪紙藝術從清朝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剪紙的産品有窗花、刺繡花樣子、喜花、吊錢等四大類。楊柳青剪紙就如同這座民俗風情強烈的小鎮一樣,雖然歷史並不特別悠久,但特色十分鮮明。
每逢春節到來,楊柳青鎮無論大街上的商鋪,還是小巷居民,老百姓都喜歡把五顏六色的剪紙貼到府窗,以示慶祝,墻上挂著楊柳青年畫,窗戶上張貼著楊柳青剪紙成為當地一大特色,而且不僅限于楊柳青鎮。隨著天津河運、海運的發展,只要是天津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這種貼剪紙的風俗。
三百年曆史的楊柳青剪紙,美化著人們的生活,新春佳節,看著家家戶戶窗前貼著剪紙,全家歡聚一堂,透過窗子,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石家大院:運河畔的“華北豪宅”戲樓
圖為石家大院資料圖
楊柳青鎮上有座規模宏大、建築華美的清末建築——石家大院,歷史上享有“天津第一家”“華北第一宅”之美稱,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清代民宅之一。院內木製結構設計巧妙,裝飾豪華,戲樓在民宅建築中獨具特色,花園集中了廊、亭、水榭等建築形式,別具匠心。
石家大院原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始建於1875年,其建築結構獨特,磚木石雕精美。整個大院佔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900多平方米。整個大院共有四合套式12個院落,所有院落均為正偏佈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無論是通體格局、建築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遺存和當時的民俗民風。
石家大院進門是一條60米長的甬道,構成大院的中軸線。甬道上立有建築精美、形態各異的門樓5座,門樓自南向北逐漸升高,寓“步步高升”之意,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寓意“連升三級”。甬道兩邊各有五進院落。東院為內宅,有內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眷住房等,現在陳列有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等天津民俗,也作為楊柳青民俗博物館之用。西邊的院落為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大戲樓、祠堂等,基本恢復保留原有陳設。與內宅相比,這邊的建築用材與做工更為考究和精細。
圖為石家大院資料圖
石家大院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是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其中花靈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細刻,極為華貴。
石家大院是具有典型北方風格的四合院,以建築的精美而聞名於世。石家先祖考察各式宅第,結合宮廷與大戶民宅的建築風格,繪製藍圖,同時禮聘數十位建築高手,動用囤積50年之久的上等磚石木材,工期三年,後續修繕將近幾十年,終於完成民居史上的一次壯舉。
石家大院的木雕、磚雕、石雕為三絕,體現了中國古代工匠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其垂花迎門是宮廷傳統結構中的絕學,彰顯其豪華高貴,三道垂花門樓精雕細刻,僅門柱石鼓上的“八駿圖”“丹鳳朝陽”就由兩位石匠用時一年完成。
2006年,石家大院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保護傳承運河文化遺産——打造楊柳青大運河公園
圖為新時代運河楊柳青段資料圖
“楊柳青垂驛,蘼蕪綠到船。”靜靜流淌的大運河,孕育了千年古鎮楊柳青,如今更成為建設特色小鎮、實現鄉村振興的“點睛”之筆。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以上層規劃為指導,對運河文化遺産進行更大範圍內的保護、傳承與利用,進而帶動整片流域重現昔日盛景,逐步成為運河文化復興的思考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李曉江認為,“以文化為核心的旅遊、觀光、休閒、消費,將成為楊柳青建文旅特色小鎮的最大亮點。在這裡不是簡單複製歷史、傳承歷史,更是創造未來,實現跨行業、跨産業的交融。將通過引入國際化的治理理念,建成京津冀、運河文化的重要節點,天津市的文化品牌”。
“深度挖掘歷史,建設具有東方意蘊、西青文化特色的示範區,形成楊柳青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的‘一園’、楊柳青鎮文化中心的‘一鎮’、大運河沿線多節點的整體空間佈局。”楊柳青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項目總規劃師、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黃晶濤表示。
圖為新時代運河楊柳青段資料圖
據介紹,楊柳青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項目由天津市西青區政府聯合中國建築中心共同發起,通過大師工作營、國際競賽等創新形式,邀請國內外規劃大師、景觀大師、建築大師、文化藝術專家、城市運營者等,共同建設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天津示範區。
在運河公園規劃設計上,匯集了景觀、規劃、建設以及文化産業的專家學者,將以産業為基礎,吸收經營者、居民、消費者的意見建議,實現以消費、産業需求引領項目設計和規劃運營。而在産業上,文化公園將引入系列文化産業,如國際花園設計大賽、曲藝社、文化團體、繪畫、設計、文創等系列賽事,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展。
據悉,天津市西青區將採用PPP的建設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建設楊柳青國家大運河文化公園。據初步估算,項目投入將在50億元至60億元之間。
2020年7月27日,天津市西青區召開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推動會,進一步細化完善方案核心內容,推動項目儘快落地。努力營造彰顯東方意蘊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使其成為文化建築的勝地、文化消費的場所和市民休閒家園,讓古老的大運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楊柳青篇
運河為楊柳青留下了深厚文化的積澱,文化是楊柳青的根和魂,未來楊柳青將以運河文化為主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國家大運河文化帶的背景下,作為大運河中國北部區域的重要節點,它將肩負著以文化為載體,傳遞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以及作為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以文化公園的形式與市民生活進行連接的時代使命,為我們帶來更豐富的運河故事,讓我們期待吧。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