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行走大運河 鄭口古渡煥新顏

發佈時間: 2020-05-15 15:53:45 | 來源: 田恬 韓莉 | 作者: 河北日報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從衡水景縣一路驅車南下,便是故城縣了。故城段運河屬漳衛南運河系,自清河縣入,途經建國鎮、西半屯鎮、武官寨鎮、鄭口鎮等七個鄉鎮入山東德州,全長75.1公里。奔流不息的大運河,以雄渾的氣勢、寬厚的胸懷、靈動的風骨,孕育了故城崇文明禮、重工尊商的淳厚民風,運河文化也成為故城文化中濃墨重彩的篇章。

鄭口鎮原稱鄭家口,相傳元末明初有位鄭氏在此運河上設擺渡口,因此而得名,簡稱為鄭口。鄭口作為過往客貨船隻落腳的碼頭,位於冀魯兩省交界的大運河左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商埠。

當年的古渡碼頭鄭家口,因各地商賈前來經商落戶,逐漸形成了一個小城鎮,三街五鎮,店舖櫛比,客貨川流,素有“小天津衛”之稱。隨著70多歲當地居民霍保生的回憶,鄭口的過往漸漸清晰起來。“昔日運河碼頭能同時停靠日裝卸量達三四十噸的船隻五十余艘,本地商號天祥和、華泰、怡和公等在碼頭都有專用貨位。”

據記載,早在清中葉之前,鄭口已經有大量外地資本涌入,那時就具備了“萬方輻輳”的大市鎮雛形。清人賈如璽《南埠商艫》詩云:“何事人煙聚此都,飛帆銜尾集商艫。構成貿易通功市,寫出昇平輻輳畚;穩泛三更檣帶月,安眠一枕岸啼烏。閒來不阻登臨興,句滿奚囊酒滿沽。”到清朝中後期,鄭口已發展成為規模可觀的較大集鎮。《故城縣誌》記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汰巡檢移縣丞駐鄭鎮”,可見當時的繁華程度。

當年熱鬧非常的碼頭商埠,而今已被另一番景象取代。來不及傷感往昔,我們便被身旁的情景所吸引:蜿蜒的柏油小路,生機勃勃的綠蔭,午後遛彎的居民,三三兩兩的小販,一個現代的運河文化氣息濃郁、景觀優美、適宜休閒的運河文化旅遊區,讓人眼前一亮,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頭。

走上河堤,流連在堤岸運河文化景觀帶,腳下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鄭口挑水壩。依欄站定,目光隨著河道向遠處望去,河面上雖不再船隻櫛比,而眼前居民的怡然自得,與腦海中浮現的古渡往昔,仿佛隔著時空對望,恍惚間難以區分古今盛景。

鄭口挑水壩,位於鄭口鎮鄭口大橋西側。自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到1945年,歷代官府在左岸河堤薄弱處建6個險工,並陸續修建了挑水壩,俗稱龍尾埽,亦稱險工重力挑水壩。其壩體由黃土、白灰、糯米湯攪拌夯實,外層砌築兩層青磚,青磚上刻有一至十四尺水位刻度。

故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姜玉嶺告訴我們,在歷史上,鄭口這段長約2.5公里、接近180度的大拐彎,因彎大流急,大澇之年,左岸河堤常受水流衝擊,極易發生決口潰壩險情。“古人修建挑水壩的選址和造型並非隨意而為,而是根據水勢流速情況,達到最佳減緩水速的效果,同時因河段位置不同挑水壩的形狀各異。這就是了不起的中國智慧!”現存的6處挑水壩,是在明清險工基礎上于1947年重修的,雖遭遇四次洪水侵襲,挑水壩卻從未發生漫堤決口。無疑,鄭口挑水壩承載著豐富的運河文化資訊,也是研究中國近代史和中國近現代水利工程發展歷程不可多得的實物,更是凝結中國智慧的一個歷史印記。

由堤岸拾級而下,腳踏之處便是當年乾隆帝的登臨處。傳説,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帝初巡江南,途經鄭家渡口,在龍船上見此地漣漪映帶、帆檣相接,堪有“萬方輻輳”氣象,極為繁榮興盛,遂下令停泊。乾隆立於堤岸上,見水面天光一色,舳艫相繼,風光秀美。當地官員介紹説,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隸總督李衛因該地水漲漫溢,以工代賑、勸修民埝,形成了“運河第一灣”。乾隆聽後,讚嘆不已。乾隆南巡在鄭家渡口品賞地方風物、巡視河工漕運的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

由挑水壩上去,不遠處是一座以運河文化與地域文化巧妙結合的倣古建築——故城運河文化展覽館。走進館內,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館內上層的圖文展示、實物陳列和底層的運河風物展示、現代農業旅遊幾大板塊,將大運河故城段七十五公里的歷史文化和風貌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而館內陳列的舊漁船、魚簍子、舊蓑衣和出土的船釘、明清瓷片、陶器等展品,可謂運河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活化石,似向參觀者娓娓講述著運河的往昔。

1900年,清朝廷下令停止各省貨運漕糧,從此運河南北航運中斷。至民國,海運和鐵路發展,加上政局混亂,統治者對運河的整治和管理日漸廢弛,運河被埋,航運沒落。1958年至1961年間,國家對衛運河進行擴大規模治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由於沿河用水迅速增長,尤其上游建成岳城水庫,航運水源逐漸枯竭,這段運河便成了季節河。

走出展覽館,回想這個以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古鎮,潮起潮落、幾經變遷,大運河都如影隨形,她也與大運河一起經歷了孕育、發展、繁榮和落寞。

歲月如梭。如今,故城縣開始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不但在運河西岸恢復“古柳林”景觀,傳承水利文化,還推進綜合規劃、古跡修復、文物保護、景區開發、生態建設等多項工作,伴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故城段)、大運河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故城)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園、董子“學”村研學旅遊等系列運河文旅項目的落地實施,以及故城運河萬畝花海産業帶的成功打造,故城正傾力打造縣域文化新名片,讓千年運河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大運河文化滋養下的故城,從千年曆史裏沉澱出齊風魯韻、燕魂趙魄的多元文化,而這些文化特色也將隨著大運河的悠悠碧水,緩緩前行,源遠流長。

推薦閱讀
大運河天津段 劃分8管控區 為了保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市政府日前批復了《大運河天津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試行)》。《細則》將大運河天津段核心監控區具體劃分8個管控分區,涵蓋了生態保護紅線、三個層級文化遺産區域、濱河生態空間、城市建成區和非建成區、村莊等區域空間,界線範圍明晰。根據《細則》,堅持在保護基礎上做好文化傳承、合理利用和生態永續發展,將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文物保護、河道保護、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兼顧城鄉發展,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産與河道之間在實體、空間和文化、生態上的關聯關係,保護傳統空間形態與歷史風貌。
新基建 新消費 新經濟 2020運河品牌電商大會5月18日盛大開幕 作為2020中國酒都(宿遷)文化旅遊節的重頭戲,第二屆運河品牌電商大會將於5月18日盛大開幕。大會主題為“新基建新消費新經濟”,重在引導各類電商業態聚力,助推宿遷電商産業實現新發展。連日來,大會的各項準備工作均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各項氛圍營造工作已全部完成。
連徐鐵路跨京杭運河連續梁合龍 本報訊5月14日淩晨5:30,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入模,連徐鐵路邳州大橋跨京杭運河連續梁順利澆築完成,成功實現中跨合龍。跨京杭運河連續梁的順利合龍,標誌著連徐鐵路又一關鍵工程節點工期順利完成,將有助於連徐鐵路年底通車目標的實現。本次合龍段長度3米,澆築方量64.2方,標誌著全線最後一處重難點控制性工程被攻克。
首批20項“浙江文化印記”發佈 包含良渚、西湖與運河 據悉,浙江將通過開設“文化印記”專題專欄、拍攝製作紀錄片、編纂出版相關圖書、實施“浙江文化金名片”海外傳播工程等途徑,向海內外展示浙江文化形象。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葉菁表示,未來將以西湖、良渚、青瓷、絲綢等“文化印記”為題材,在國際機場、涉外酒店、海外中餐館等進行宣傳展示。圖為“龍井43號”茶樹。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