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為千年運河打一個綠色底稿

發佈時間: 2020-05-13 09:39:42 | 來源: 科技日報 | 作者: 喬地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夕陽照,碧波盪漾的河水泛著粼粼的波,大堤上草坪如氈,蔥翠瑩潤。兩岸嫣紅、翠綠、墨綠、淺黃、金黃的色澤,深深淺淺地鋪向遠方。在疫情肆虐的季節,乾涸了千年的這一段運河,反卻是滿滿的,盈盈的。

驅車慢行在大運河洛陽段永濟渠的河堤上,思緒卻飛到了一千公里之外的揚州。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那裏鏟下第一鍬土,貫穿南北水系的大運河從此延伸開去。123年後,隋煬帝在洛陽首開通濟渠,歷10年又鑿通永濟渠、江南河,連通長江與錢塘江,溝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基本形成。

穿越2500多年的繁華與衰落,歷史走到了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要求沿線8省(市)制定實施規劃,大運河的傳承與保護開啟了新的篇章。

與沿岸各省(市)一樣,河南結合本省特色,不僅編制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河南段9市40縣群眾還於今年開春,冒著疫情,用大規模的生態廊道建設拉開大運河治理的帷幕,為千年運河的昔日輝煌和中原文化高地打一個綠色底稿。

大運河通濟渠段

一河攬盡千年文明

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全長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市,2014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河南省發改委主任何雄介紹,河南是隋唐大運河的源頭和核心區域,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古都最多、運河遺産最為豐富的省份。河南段全長686公里,約佔全長的1/7。沿岸有世界文化遺産7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29處,還有鄭州、開封、洛陽、安陽四大古都和7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永濟渠(衛河)仍在發揮防洪灌溉和生態景觀作用。

1月20日正式發佈的《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從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六大任務,並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一河攬千年文明”旅遊精品、“運河+”融合新業態培育等方面謀劃了五大類專項工程,重點謀劃了璀璨文化帶十大工程、綠色生態帶十大工程、繽紛旅遊帶十大工程項目。

《規劃》同時描繪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美好願景,提出到2025年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力爭實現鄭汴洛旅遊通航和衛河主要點段旅遊通航;到2050年,“千年運河”文化旅遊品牌享譽中外,將一條盡覽華夏文明、彰顯中原文化的大運河以全新姿態展示在世人眼前。

目前乾涸的通濟渠鄭州段上的惠濟橋下

兩岸楊柳依,坐著小船上北京、下揚州

在古代,大運河不僅是一條交通的河、文化的河,更充滿綠色的詩意與美。“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是古運河的真實寫照。

近現代以來,隨著公路、鐵路及航空運輸的誕生,水上交通特別是內河航運日漸式微。加之多種因素疊加,大運河航運功能被逐漸廢棄,多數河段的生態環境不復曾經。

去年5月,在河南的一個專題研討會上,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強提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千年大運河,統籌研究水源保護和沿線發展問題,將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彰顯文化底蘊、綴鏈人文勝跡、承載生態涵養、縱貫中原大地的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

為了恢復大運河昔日“楊柳依依”的盛景,今年3月上旬,冒著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省大運河沿岸生態廊道建設啟動。在大運河兩岸的城市遠郊區域,拉開了建設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的序幕;在沿岸村莊,強化自然生態修復和改善;在自然條件良好、生態功能突出的河湖濱岸重點區域,自然生態空間至少1000米。

針對不同河段,河南還制訂了個性化生態廊道實施方案。在山區段,對宜林地、無立木林地等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成綠色長廊。在平原段,通過新造和更新改造,增加廊道綠化的寬度,在主河道外側各栽植寬度1000米以上樹木。同時,將著力豐富綠化層次,實現廊道綠化向美化、彩化升級,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景觀走廊。

河南省林業局長原永勝介紹,河南大運河生態廊道建設規劃年限為2020-2035年,將對具備條件的大運河主河道(除城市建成區外)有水段兩岸各1000米範圍內,優化濱河生態空間,實施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工程,在沿河兩岸集中連片植樹造林,增加綠化植被,提升綠化品質。

運河文化帶串起“詩與遠方”

全長2700多公里的隋唐大運河,洛陽是個很有意思的節點。就是在那裏,以通濟渠為撇,以永濟渠為捺,像寫在中華大地上的一個巨大的“人”字,向兩端延伸,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余杭(今杭州)。

按照今年出臺的《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河南謀劃了“兩軸三極七片區”的空間佈局方案。“兩軸”就是依託隋唐大運河洛陽南北兩段運河,根據沿線城鎮歷史地位、文化資源等,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三極”是指發揮洛陽、開封、鄭州三大古都歷史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運河示範城市。“七片區”是指發揮沿線文化地理特徵突出的優勢,推動形成資源要素分類集聚、錯位互補、特色鮮明、聯動發展的區域空間佈局,通過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通濟渠鄭州片區、通濟渠開封片區、通濟渠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永濟渠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區,構築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

按照規劃,到2025年,大運河水量保證率進一步提高,實現適宜河段旅遊通航,生態空間佈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改善,一批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和大運河統一品牌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産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力爭實現鄭汴洛旅遊通航和衛河主要點段旅遊通航,“千年運河”文化旅遊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展望2050年,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水準全面提高,“千年運河”文化旅遊品牌享譽中外,大運河宣傳展示中原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作用更加突出,一條盡覽華夏文明、彰顯中原文化的大運河以全新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圍繞規劃,河南在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方面,還將重點推進完善水系網路建設等五大任務,將新建西霞院水利樞紐輸水及灌區工程、小浪底北岸灌區工程、黃河干流桃花峪水庫等;優先實施通濟渠鄭開段建設試點,連通鄭州和開封水系,溝通賈魯河、運糧河,實現大運河與黃河、淮河、海河水系連通。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方面,計劃到2025年,全面消除黑臭水體,重要河流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標準。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綠水生態廊道全面建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充分發揮。

“有了綠色底稿,經過幾年的建設,將來的大運河兩岸將是何等的美景!”運河文化研究專家、河南省政協文史委副主任何白鷗興奮地,那時的“運河味道”“運河禮物”等文旅子品牌,“千年運河”形象品牌,以及河洛、開封、鄭州、滑浚、商丘等大運河文化旅遊區,“想想就讓人神往!”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串起來的還有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展示工程、大運河沿線重點文物保護展示工程、重要遺址遺跡考古發掘工程、大運河古村古鎮保護活化工程、大運河沿線革命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大運河沿線名人系列保護工程、大運河博物館體系建設工程等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七大工程。

 

推薦閱讀
鐵路部門搶運河砂 助力黑龍江重點項目復産復工 蘭嶺站站長張鑫説,他們了解到情況後,主動與貨主進行洽談,制定“一站一案”裝車方案,提供運價優惠,全力解決河砂短駁運輸困難,助力綏大高速公路復工建設,截至目前已裝運近2萬噸優質河砂。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在黑龍江,鐵路部門搶運河砂,幫助黑龍江重點建設項目——綏大高速公路復工復産。圖為裝卸現場(央廣網發中鐵哈爾濱局供圖)綏大高速公路是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戰略規劃中的重點項目,當前復工建設如火如荼,河砂用量巨大。
為千年運河打一個綠色底稿 1月20日正式發佈的《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從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推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六大任務,並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一河攬千年文明”旅遊精品、“運河+”融合新業態培育等方面謀劃了五大類專項工程,重點謀劃了璀璨文化帶十大工程、綠色生態帶十大工程、繽紛旅遊帶十大工程項目。與沿岸各省(市)一樣,河南結合本省特色,不僅編制了《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河南段9市40縣群眾還於今年開春,冒著疫情,用大規模的生態廊道建設拉開大運河治理的帷幕,為千年運河的昔日輝煌和中原文化高地打一個綠色底稿。到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産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力爭實現鄭汴洛旅遊通航和衛河主要點段旅遊通航,“千年運河”文化旅遊品牌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運河:改善鄉村環境 建設美麗家園 每到一處,與會人員都詳細聽取村黨總支書記對環境整治工作開展情況的介紹,並對環境衛生整治情況進行實地查看,不時地記下好的做法,指出不足之處。運河:改善鄉村環境建設美麗家園發佈時間:2020-05-1223:38:21|來源:中國網·美麗響水|作者:王靜|責任編輯:DH0205月10日上午9時,運河鎮開展環境整治村村到觀摩現場會,集中對全鎮12個村居環境整治工作現場進行觀摩。“我們村通過評比文明衛生戶,促進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
京杭大運河宿遷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35.87% 2020年4月,宿遷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6852標箱,同比增長35.87%,完成貨物週轉量82.5萬噸,同比增長37.5%。隨著經濟不斷復蘇,京杭大運河航運日漸繁忙,宿遷港貨物吞吐量不斷增加。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