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鎮江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鎮江篇鑒賞
鎮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宜”為鎮江最早地名,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給宜侯的領地。春秋時鎮江稱朱方,後曾用谷陽、丹徒、京口、潤州等名稱。北宋建鎮江府(1113年),始稱鎮江,歷經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後稱丹徒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
圖為《古運回望圖》—— 采風
|名勝一
中國四大名廟-金山寺
金山寺即江天寺,始建於東晉年代,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稱為金山寺。清代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廟”。金山寺因當時皇帝的信仰不同曾兩度由寺改觀:一次是唐朝,曾把金山寺改為龍遊觀近200年;第二次是宋政和四年(1114年),徽宗趙估奉道教,又將龍遊寺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道士觀),為天下神霄第一,後復名為龍遊寺。通常寺廟的山門都是朝南開,而金山寺的山門面朝正西,為什麼呢?金山寺山門朝西的真實原因據史料分析: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揚子江心,遊人透過朝西山門放眼望去,便見浩渺大江奔騰而下,正合“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詩意。
圖為鎮江名勝古跡——金山寺
|名勝二
衛公塔
唐寶歷年間(825年-826年)鐵鑄的八角形衛公塔。傳説甘露寺修好佛殿時,主事和尚心中歡喜,但總覺美中不足,原來是缺少一座寶塔。到半夜,忽聽江上起風了,風急浪高,響了一夜。和尚一夜沒睡著。第二天天剛亮,推窗一看,江面上霧濛濛一片,就近朝山腳下的地方,有個黑乎乎的東西順水而來。風息浪靜後,和尚跑去一看,原來是座鐵寶塔在岸上!和尚高興得不得了,但怎樣オ能將鐵塔安在山頂呢?和尚正在焦急時,忽聞:“我來搬這鐵塔!”和尚回頭一看,見是四大金剛一齊來到面前,合力將鐵塔搬上山放好。和尚後來就憑自己的記憶,在甘露寺裏塑了四座像,所以北固山上沒有別的佛像,只有四大金剛。甘露寺鐵塔位於天王殿東北,實際上是唐寶歷元年(825年)衛公李德裕建,故又稱“衛公塔”。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鎮江名勝古跡——衛光塔
|名勝二
丹徒港
畫卷上與丹徒口相近的連續有幾個小城鎮,在運河兩岸崗嶺起伏草木行列之間,有丹徒鎮、甘露鎮、新豐鎮和高資鎮。丹徒鎮有東、西兩港,皆通大江,達運河,也稱“丹徒港”。明初,在此設巡司,是江防要地,負責運河漕運安全。在漢、晉時期,丹徒縣的政府機關就設在這裡。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鎮江名勝古跡——丹徒港
|名勝四
甘露鎮・甘露寺
北固山上有三國吳帝孫皓甘露元年(265年)始建的甘露寺,有宋代大書法家讚為“天下第一樓”的多景樓。甘露寺前對北固山,後枕大江。唐代寶歷中期(825年-826年),李德裕途經此地時建寺,恰好天降甘露,故名,這是南宋朝胡三省考證結論。但《丹徒志》否定其説法,提出北固山的支麓,稍轉而南,崇然隆起,當地人稱為土山,在三國吳時,就建有甘露寺了,後來李德裕有所增建,唐乾符中期(874年-879年)被火燒燬,不久復建,北宋大中祥符中期(1008年-1016年)オ移建在北固山上。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鎮江名勝古跡——甘露寺
|名勝五
焦山·普濟庵
鎮江還有焦山,亦在江中,與金山並峙,以後漢處士焦光隱居此處而名。焦山上有東漢興平年間(194年一195年)創建的普濟庵,有南朝與唐宋元明時期的碑刻百餘石。此外招隱山的招隱寺、黃鶴山的米芾墓、雲臺山的昭關石塔等等,都在江岸山上,俯瞰著一江春水向東流,飽覽著大運河的白帆在鎮江與瓜洲之間橫渡大江,誇讚著鎮江的光輝歷史。
圖為鎮江采風——留影
|名勝六
北固山
北固山,三面臨江,回嶺陡絕,勢最險固而名,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讚其形勝。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後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後峰,是風景最佳處。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鎮江——北固山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