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蘇州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蘇州篇鑒賞
蘇州,古亦稱“吳、姑蘇、平江府”。一座五六千年前,便有人類在此生産生活,代代繁衍的文化古城。説起蘇州就會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集魚米之鄉的盛譽、文萃之邦的美稱、錦綢之地的桂冠、工藝之市的金榜、水鄉之城的名牌、園林之都的雅號,如此多的讚譽紛紛落在了蘇州一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圖為《古運回望圖》——采風
説起蘇州不得不説起刺繡,中國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蘇州刺繡品類繁多,繡制精良,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多變,繡工細妙,史稱蘇繡,早在宋代就以鮮明、古樸、純練的風格步上刺繡擂臺了,是蘇州城的特殊文化之一。
蘇州另一特殊文化是以園林著稱於世,擬自然,用水面,置奇石,疊山巒,栽花木,建廊亭,修小橋,設透窗,懸植聯,挂額匾,擺陳設,立石刻……調動文學、國畫、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各種表現形式,裝點園林,舉目便見詩情畫意,邁步就有異景別風,如婁門內御史王獻臣的拙政園等園林。
圖為蘇州——園林一角
名勝一 虎丘雲岩寺塔
東周靈王十二年(西元前560年),吳王諸樊將王都自無錫遷來姑蘇(蘇州),死後被其子夫差埋葬在這裡,三天后見一隻白虎踞在山上,オ名虎丘。然宋朝有個學者叫朱長文的就以為丘若蹲虎之形故名。東晉朝由司空王珉和司徒王珣(丞相)兄弟二人在晉鹹和二年(327年)時在此處建府第施捨僧人為寺,名曰“虎丘寺”。
圖為蘇州名勝古跡——虎丘山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已開始在寺外建塔,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又改寺名為“雲岩禪寺”。絕頂寶塔磚砌倣木結構,八角七層樓閣式,是蘇州的標誌。宋代詩人方仲荀詩句“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將淩霄浮屠、寺裏藏山的特色景觀一言以蔽。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蘇州名勝古跡——虎丘雲岩寺塔
名勝二 瑞光塔
畫卷上蘇州鬧市風景之後,一座八角七層樓閣式塔展現面前,這是位於盤門內的瑞光塔,在吳赤烏四年(241年)時修成的普濟禪院內,塔名隨寺,本為十三層,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建塔身,宋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重修時改作七級,以傳説塔上常放五色祥光而改稱“瑞光塔”。其磚木結構,主體磚砌,腰檐木構,略有收分,內塔心,中回廊,外磚壁,鬥拱飛檐,頗具唐宋塔風。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蘇州名勝古跡——瑞光塔
名勝三 楓橋與寒山寺
在蘇州西城垣閶門之外有個楓橋鎮,鎮以橋名。正名稱“封橋”,後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句盛傳之後、改作“楓橋”。在橋附近有座古剎原名“楓橋寺”,傳説在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高僧寒山、拾得從天台山國清寺到此充當住持,便易名寒山寺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不是不知橋稱封,是他見橋兩側的河岸楓樹行列,紅葉映河,河內河外,紅樹映帶,簇擁石橋,傳神入畫,故意將“封橋”寫成“楓橋”,是美景感動之為。
圖為蘇州名勝古跡——楓橋
名勝四 寶帶橋
在澹臺湖的東口有一座照耀中國橋梁史的大型古橋,稱寶帶橋。原是木橋,唐元和元年(806年),刺史王仲舒賣掉自己束腰的寶帶以助建橋工費,因此而名。但是宋、元以來,修葺不繼而漸傾圮。明正統七年(1442年),工部侍郎周恂如來任江南巡撫,睹之興慨,與蘇州知府、兩附郭知縣議建此橋。經四年籌備在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興工,當年十一月告竣。橋長1320尺,下設53券孔,在中腰的三孔高闊,以通巨艦,其似長龍臥波,雄姿美態蓋世,是我國古代石橋建造技術的典型。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蘇州名勝古跡——寶帶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谷建華個人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自1997年始,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泱泱大國的厚重文化,在國家相關領導支援下,激發了董事長谷建華先生對歷史文化挖掘和保護的責任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主要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歷史橫切面的真實的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