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聚焦京杭對話:讓大運河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發佈時間: 2019-12-10 13:31:3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張煜歡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新網杭州12月7日電(張煜歡)7日,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與會者圍繞“文化與科技推動大運河復興”主題,就大運河文化帶這一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保護、傳承、利用進行深度探討。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説,希望京杭兩地通過對話合作,讓大運河實現“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轉變,讓其進一步成為中國精神、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中國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縱貫北緯30度至北緯40度之間,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里程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

“2500多年來,中國大運河就像一位幸福的守護神,篤定而沉穩地護佑中華、惠澤眾生,在維護國家統一、繁榮社會經濟、通達南北物流、促進北國和江南的文化融合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久遠的作用。”陳陸軍説,“如果説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那麼中國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今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密切聯繫在一起,區域經濟佈局的協同性、全局性和科學性需要,為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提供了嶄新的時代契機。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北京、杭州分處大運河的兩端。陳陸軍説,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的中國新聞社,正積極促進並做大做強京杭對話合作機制。

他介紹,中國新聞社是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業務的中央新聞單位,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係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世界華文傳媒資訊中心。近年,中國新聞社通過多年涵養的渠道,積極向海內外傳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展示悠久中華文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此前,中國新聞社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委員會等單位指導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政府、杭州運河集團等部門,發起主辦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創造性發起杭州新年祈福走“運”大會等,助中國大運河這張金名片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

在其看來,用“中新風格”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新聞社始終不渝的追求。

“我們建議,京杭兩地能以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進一步推動中國大運河沿線區域實現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高品質發展。同時祝願中國大運河能成為世界範圍內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典範,進一步成為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特色旅遊帶,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陳陸軍説。

據悉,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西湖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藝文中國聯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等提供學術支援。(完)

推薦閱讀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應把握好六大關係 當然,我們不僅要高水準建設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還要高水準利用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有效傳承和傳播大運河文化,即在不影響文化遺産保護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運河文化旅遊産業和相關生態産業。大運河文化既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産,也包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所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既要依託現有世界遺産點段和各類文物,進行展示性空間設計與建設,體現這些物質文化遺産的教育性、旅遊性價值,也要以適當展陳和演繹形式,表現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價值和利用價值,兩者缺一不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對世界文化遺産點段,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履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確保世界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對世界文化遺産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
聚焦京杭對話:讓大運河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此前,中國新聞社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産委員會等單位指導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政府、杭州運河集團等部門,發起主辦首屆中國大運河國際高峰論壇、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創造性發起杭州新年祈福走“運”大會等,助中國大運河這張金名片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據悉,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西湖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藝文中國聯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等提供學術支援。中新網杭州12月7日電(張煜歡)7日,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
唱響新時代的“運河號子” 2016年,北京率先在全國第一個編制了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北京率先提出了“大運河文化帶”的概念。當日,北京還發佈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在杭州簽署 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上,京杭兩地嘉賓就《大運河文化與杭州》、《大運河文化帶北京實踐》發表主旨演講。此外,活動還包括大運河京杭印象展、京杭媒體杭州大運河采風暨隨手拍大賽啟動儀式、大運河京杭雅集等文化活動。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系列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的互動交流,帶動各地共同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向全世界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