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助力運河復興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機制啟動

發佈時間: 2019-12-09 09:39:42 | 來源: 人民網浙江頻道 | 作者: 王麗瑋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開幕式現場。王麗瑋攝

人民網杭州12月7日電 (王麗瑋)今天上午,以“文化與科技推動大運河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在杭開幕。活動中簽署了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北京和杭州將輪流主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每年一屆。

開幕式上,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談到,為更好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連通文化與科技,打造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典範之作;連通歷史與現代,書寫中華文明根須不斷的壯美畫卷;連通保護與更新,拉緊北京、杭州“雙城”對話的情感紐帶;連通京津冀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輻射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共建共用之路。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國賢表示,希望京杭兩地以此為契機,加強資源共用、項目共創、人才共育,著力推動精細化保護、活態化傳承、科學化利用、國際化展示,共同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讓“流淌的史詩”翻開新一頁、譜寫新篇章,成為傳播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談到,期待京杭兩地“再出發”,共同守護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共同當好歷史文化遺産的“薪火傳人”、共同譜寫運河開發利用的“精彩範式”。主論壇上,京杭兩地嘉賓就《大運河文化與杭州》、《大運河文化帶北京實踐》發表主旨演講。

會上簽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關於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北京和杭州將輪流主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每年舉辦一屆。此外,北京文資中心與杭州運河集團,北京首創集團與杭州文廣集團也進行了簽約,推動落實兩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的産業合作。

活動持續至8日,期間還將舉辦大運河京杭印象展、京杭媒體杭州大運河采風暨隨手拍大賽啟動儀式、大運河京杭雅集等文化活動。

推薦閱讀
京杭媒體聚焦大運河杭州段 共講大運河故事 北京媒體和駐京境外媒體代表、杭州媒體代表等共計20余家媒體的30余名記者組成采風團,聚焦大運河杭州段,在杭州大城北規劃館、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杭州手工藝活態館、杭鋼遺址公園等地參觀採訪,以融合採、編、播的方式,向海內外展示大運河風貌。京杭媒體杭州大運河采風暨隨手拍大賽是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斌攝在橋西歷史文化街區,采風團走進保留了“原汁原味”民國建築風格的杭州手工藝活態館。
助力運河復興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機制啟動 會上簽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關於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北京和杭州將輪流主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每年舉辦一屆。活動中簽署了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合作機制框架協議,北京和杭州將輪流主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每年一屆。連通保護與更新,拉緊北京、杭州“雙城”對話的情感紐帶。
大運河申遺成功5週年 北京構建大運河文化帶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5週年。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宣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規劃》提出,展望2050年,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成為服務文化強國戰略、全國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範工程,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千年運河”中華文明金名片的標誌工程。
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築全面開工 運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標城市副中心劇院是位於大運河畔的“藝術宮殿”,又名“文化糧倉”,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設計、建設,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從而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原標題:副中心三大建築全面開工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效果圖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已于10月底正式開工,計劃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驗收。建設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其整體方案秉持“以人為本,優化體驗”的設計方針,充分體現出全民共用城市發展、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社會教育的項目定位。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