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築全面開工
原標題:副中心三大建築全面開工
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效果圖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已于10月底正式開工,計劃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驗收。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將成為本市具有代表性的新地標。
記者昨天探訪施工現場,只見地面上覆蓋著防塵網,螺旋機巍峨聳立,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該項目位於城市綠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閒組團,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文化體驗、共用交流、演藝演出、展覽展示、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活力組團,滿足市民文化休閒需求。
運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標
城市副中心劇院是位於大運河畔的“藝術宮殿”,又名“文化糧倉”,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對標世界級一流劇院標準設計、建設,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從而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劇院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三個表演藝術的“文化容器”。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是坐落于六環公園邊的“書山智庫”,又名“森林書苑”,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用等功能于一體。屋頂的樹狀建築結構宛如森林傘蓋,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來源,體現出圖書館傳承知識、傳播文化的功能定位。圖書館既是閱讀場所,更是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圖書閱覽與森林景觀融為一體,向讀者提供更加舒適優美的學習環境,增進圖書閱覽的人文體驗。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
首都博物館(東館)是鑲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韻風帆”,又名“運河之舟”,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其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以運河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融入建築,南側形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描繪出一幅運河圖景。博物館項目注重公共服務職能,擴大開放區域比例,提高建築本體與參觀者的融合度和參與度,不斷豐富參觀者的遊覽體驗。博物館建築面積約為9.7萬平方米。
共用配套設施直達地鐵站
三大建築共用配套設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務、能源保障于一體,總建築規模約30萬平方米,主要包含停車、遊客服務、餐飲、文化藝術培訓、展覽展示、文化創意、親子娛樂與體育健身等功能,並可直接進入軌道交通車站。
建設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其整體方案秉持“以人為本,優化體驗”的設計方針,充分體現出全民共用城市發展、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社會教育的項目定位。作為北京市重點惠民工程,該項目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面向首都市民,推進社會教育、文化傳播、藝術創作、旅遊觀光及産業發展的嶄新窗口,使城市副中心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三大建築設計方案經過國際徵集,並由專家評選確認,充分體現出“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建設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其中,三大建築與共用配套設施採用一體化設計,充分保證地上景觀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地上地下空間無縫銜接、便捷連通,兼顧了實用性和便捷性。項目整體採用簡約現代的建築風格,突出高低錯落的空間形態,整體風貌協調統一;項目採用明度高、艷度低的色彩搭配,塑造天光雲影、水天一色的色彩意象,充分與周邊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三大建築造型獨特、結構複雜,構件加工與施工安裝難度空前。其中劇院項目外立面為異形薄鋁單板幕墻結構;圖書館項目從地面到屋頂為高大定制玻璃幕墻,屋頂每片“銀杏葉”為角度不同、造型不同的樹冠分層結構;博物館項目主樓外立面兩側為斜拉索結構,市民共用大廳為大跨度造型鋼木結構。三大建築及共用配套設施項目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全過程代建單位。項目已於今年10月底實現土護降開工,目前正在進行止水帷幕施工,止水帷幕採用TRD和SMC兩種工藝施工作業,在本市尚屬首例。
整個項目計劃2021年底前實現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工,並交付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物局布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