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全領域全流域推進“千年運河”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北京段將實現重點河道通航
原標題:大運河北京段將實現重點河道通航
大運河燈光秀扮靚沿岸景觀(資料圖)
全面梳理什剎海周邊文物建築現狀;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實施鼓樓西大街片區保護復興計劃;恢復600年皇家糧倉倉墻歷史風;推動北運河遊船通航……昨天,《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對外發佈。作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支點,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將按照全領域、全流域視野被全面推進。
系統規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此次《規劃》的總體原則。對於這條千年運河的文化遺産與生態保護工作,本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已率先提出“大運河文化帶”的概念,2016年啟動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研究工作,並在全國各省市中第一個編制了大運河文化帶規劃。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由26個部門、7個區組成,專門負責綜合研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的重大規劃、重要事項。“對於大運河的保護工作,我們的站位是高的,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批示精神,又將作為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支點。此外,還將把大運河文化作為高水準建設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標誌。”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次發佈的《規劃》,對於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思路、目標、任務進行整體謀劃、系統安排。五年《行動計劃》,則以《規劃》為依據,對規劃任務進行了細化、量化、具體化和項目化,主要包括: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抓好文化遺産保護、開展沿線環境整治、推進河道水系治理、梳理運河歷史文脈、推進文化項目建設、提升旅遊休閒功能、促進跨域交流合作、創新體制機制等9部分內容。
構建“一河、兩道、三區”格局
《規劃》中明確,未來將以大運河為軸線,以大運河文化資源密集地區為重點,擦亮沿線的“珍珠”,大尺度佈局文化、生態空間,以線串珠、以珠帶面,來構建“一河、兩道、三區”的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其中,“一河”即以大運河北京段為軸線,組織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兩道”即全線濱河綠道和重點遊船通航河道。建設全線濱河綠道,將重點推進南長河、玉河、通惠河、潮白河、北運河等綠道建設升級,增強綠道的平行連續性、垂直可及性,形成貫通、便捷的大運河綠道系統;重點遊船通航河道的開發,將確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運河通州段實現遊船通航,以遊船線路串聯展示大運河文化生態價值。
“三區”即運河文化展示區、運河生態景觀區和疏解整治提升區。運河文化展示區,將重點打造白浮泉水源文化、頤和園古都文化、萬壽寺古都文化、什剎海-玉河京味文化、通惠河沿線創意文化、通州古城漕運文化、城市副中心大運河文化7個展示區;運河生態景觀區,則將重點圍繞南長河公園、大通公園-慶豐公園、潮白河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區域,形成較大尺度的運河生態景觀標誌區;疏解整治提升區,將重點圍繞頤和園、鼓樓西大街、南鑼鼓巷、管莊4個片區,促進重點文物周邊疏解,整治周邊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文化遺産及其周邊區域的真實性、完整性。
三大階段建設“四個運河”
“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把握重點環節和關鍵環節,根據《規劃》將分為2025、2035、2050年三個階段,將千年運河打造成“四個運河”。
第一個階段,將於2025年實現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包括大運河水系水質全面改善,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大運河文化帶生態文化景觀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濱水空間可達性、趣味性明顯提升;大運河文化帶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旅遊産品更加豐富,沿線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等。
第二個階段,將在2026年至2035年實現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大運河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大運河水系水質進一步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大運河濱河生態文化廊道全線建成;大運河文化旅遊品牌擁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沿線文化産業繁榮發展等。
第三個階段,展望2050年,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全面建成,讓大運河文化帶成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千年運河”中華文明金名片的標誌工程。
“全面提升大運河水系水質,實現沿線污水全處理,河道水體全面還清;講好大運河歷史文化故事,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增強大運河文化的社會認同;喚起市民對大運河傳統文化活動的記憶與熱情,豐富市民文化休閒生活”,對於打造“四個運河”的建設任務,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北京還將與天津、河北共同挖掘北運河歷史文化,按照統一標準,整體塑造大運河沿線風貌,推動實現遊船通航。
重點
打造七大運河文化展示區
本市將在白浮泉、頤和園、萬壽寺、什剎海-玉河、通惠河沿線、通州古城、城市副中心等大運河文化資源密集區,整體保護恢復遺址遺跡,增加標誌性文化節點。
形成大運河沿線標誌性建築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首都博物館東館、圖書館、劇院三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建成後,將作為北京大運河沿線標誌性建築,集中展覽展示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內涵和建設成果。
北運河通州段2021年通航
本市將率先推動北運河通州段遊船通航,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長為總協調人的工作專班,制定了《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遊船通航工作方案》。今年10月3日,北運河北關閘至甘棠閘段11.4公里已正式通航,其餘29公里將於2021年6月前實現通航,為北運河全域遊船通航奠定良好基礎。
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打造歷史
據市發改委介紹,圍繞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工作,北京將創新遺産保護利用模式,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提升文化功能,努力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比如探索生態系統與文化遺産互促保護模式,以路縣故城遺址為主體,規劃建設了路縣故城遺址公園,打造以持續考古為特色、學者與公眾共同參與的歷史文化場所。此外,本市還制定實施了《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意見》,推動達到一定規模和建築標準的老舊廠房資源興辦公共文化設施,發展文化産業,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以通惠河邊郎園Vintage為例,通過對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十余座磚墻老廠房進行改造,打造了集購物、餐飲、秀場、辦公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産業園。目前,已有一批優質企業入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