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洛陽,千年運河“活”起來

發佈時間: 2019-10-10 22:10:59 |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守望家園】

作者:洛陽師範學院大運河研究院

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對加強隋唐王朝中央集權、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段是隋唐大運河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和突出代表。在後申遺時代,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的背景下,活化洛陽運河遺産,弘揚千年運河文化,對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1、四方輻輳 運河中樞

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煬帝繼位,下令大規模營建東都洛陽,並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隋唐大運河。大業元年(605)三月,隋煬帝“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杜佑:《通典》卷10《漕運》),同年八月完工。隨後,隋煬帝又疏通邗溝、永濟渠和江南河,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大業六年(610),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中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竣工。

洛陽,千年運河“活”起來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中,隋唐洛陽城航運水道示意圖。CFP

大運河的貫通,加強了隋唐王朝的集權統治。作為隋唐的都城,長安偏居西北,雖然有防禦上的優勢,卻無法實現對太行山以東和江南地區的掌控,一旦發生變亂則鞭長莫及。洛陽本有“天下之中”的地理優越性,東都營建與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便利了隋唐王朝軍事的調度及物資的分配,加強了對全國的政治和軍事的統治。同時,魏晉南北朝以來,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迅速較快,大量的租稅、絹帛及物産得以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運輸到洛陽與長安,對隋唐尤其是唐王朝的長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使得貫通全國南北的大規模水運成為可能。與陸運相比,水運極大地降低了運輸成本、縮短了貨物運輸的時間,促進了全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日休:《皮子文藪》卷4,《汴河銘》)大運河的開通本為政府調劑糧食所需,卻間接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使得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進入到一個鼎盛時期。

洛陽,千年運河“活”起來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裏的龍船模型。  CFP

大運河使洛陽城市經濟進一步繁榮。每年有大量來自河南、河北以及東南地區的租稅和絲綢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輸到洛陽,使洛陽城成為當時全國商品交易的中心,成為重要的糧食布帛貯藏地、瓷器集散地和茶葉轉輸地。洛水南北相繼出現的豐都、通遠、大同等三個商業區,均具有一定的規模,市場由專門機構和嚴格的制度加以管理,商品交易種類繁多。由含嘉倉的建成和使用帶來的糧食運輸的需要,洛陽城新潭一帶逐漸興起了新的商業區。《元河南志》中記載:“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

大運河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從南北朝分立時起,南北方之間的交流僅通過官方層面的聘使以及民間的商旅、僧人往來,其溝通受到很大限制。而隋代的統一、大運河的開鑿則改變了相對隔離的南北交通,將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中原漢族文化以及江南的文化連接起來,再也沒有了庾信“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庾信:《寄王琳》)的喟嘆,促進了中國南北方地區間的文化交流。

洛陽,千年運河“活”起來


  市民參觀回洛倉遺址,領略隋代“國家糧倉”面貌。CFP

大運河使洛陽成為運河厚重歷史文化的載體。隋唐大運河不僅是一條流動的河流,更是一部厚重的史詩,一座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寶庫。作為隋唐大運河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和突出代表,隋唐洛陽城承載著千年運河的厚重歷史文化資源,運河文物遺存極為豐富。如在洛陽發現的回洛倉、含嘉倉遺址,是隋唐時期漕運貿易發達的歷史見證,為研究當時糧食儲存、保管以及倉儲管理方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大運河沿岸洛陽段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瓷器、錢幣和木船殘片,是研究隋唐時期造船技術、錢幣鑄造、瓷器生産的重要史料,不僅折射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還印證了大運河文化線路昔日的繁榮與輝煌。對洛陽段眾多的沿岸古跡、遺存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必將為研究隋唐社會經濟、運河沿岸的民俗風情、漕運情況提供重要資料。

2、多元匯聚 文明開放

大運河洛陽段的開通,使“洛水貫都”成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範。大運河因為營建洛陽城而開鑿,洛陽城又因為大運河的開鑿而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洛陽城與大運河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洛水貫都”是兩項工程的重要結合點,洛水穿城而過,經洛口(今河南鞏義)匯入黃河,由黃河與大運河相連。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軸線,100多個裏坊分列兩側,佈局有序,規模宏大,代表了隋唐時期我國城市建設的最高水準。“洛水貫都”使得洛陽城市建設與大運河運輸成為一體,城內水運和城外運河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城市格局與物流能力有機結合的典範。

大運河使洛陽城形成了多元開放的城市品格。這種品格不僅體現在國內不同地區人員、物資和文化的交流、交易與交融上,同樣體現在國際交流上。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使洛陽成為了當時東西南北交通主幹道的中心樞紐,同時聯結著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使洛陽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通過大運河北達北京,南達揚州和杭州,西可達西安,揚州和杭州通過海路聯結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西安再向西連通著陸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洛陽不僅是隋唐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對外交流的中心,處於“一帶一路”的中心位置,成為了當時獨具一格的國際性大都市。

洛陽是西域胡人東來的目的地和聚居地,城內中外客商雲集。隋煬帝曾在東都洛陽大規模招待四方的使臣和賓客,並在東、南、北三市舉辦大型的商品交流活動,反映了洛陽絲路貿易的繁盛。胡人不僅帶來了西域的物産,也將大量經運河匯集于洛陽的江南物資轉運到西域。洛陽通過大運河也加強了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交流和貿易往來,向東可達朝鮮半島、日本,向南可達東南亞、南亞。同樣,多國使者、商人把海外物産、異域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直接輸送到了洛陽。據統計,這一時期僅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就多達19次,其中明確記載到洛陽的有13次。每次多則五六百人,少則二三百人,持續時間長達200餘年。日本的京都有大量以隋唐洛陽城命名的地名遺留。一千多年來,京都一直被稱為洛陽城。即使在今天,“來京都”也被日本人稱作是“入洛”,“去京都”稱作是“上洛”。京都的地名、公交站點、學校、醫院等,以洛陽開頭命名的很多。京都的東南西北中五個部分,也被習慣地稱為“洛東”“洛南”“洛西”“洛北”和“洛中”,都折射出隋唐洛陽城國際影響力。

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樞,在隋唐五代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洛陽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大運河、萬里茶道等四條走廊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隋唐大運河和“一帶一路”的開通,使四海歸一,同時把地中海周邊、中亞文化、東亞東南亞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連接了起來,賦予了洛陽多元匯聚、文明開放的城市品格,將之鑄就成為世界著名古都和千年曆史文化名城。

3、傳承保護 煥發生機

隋唐洛陽城是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上的著名文化符號。作為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一項重要舉措,洛陽市正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使之成為系統挖掘、整理和展示大運河洛陽段深厚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平臺。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建設以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地為目標,在深入挖掘隋唐洛陽城和大運河洛陽段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緊緊圍繞隋唐洛陽城與大運河的互動關係,重點展示隋唐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的開創作用,以及隋唐洛陽城在當時國家和國際上的中心地位,進一步推動洛陽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促進洛陽社會、經濟、文化、生態全面協調發展。

洛陽正規劃建設新的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現有的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囿于空間限制,規模較小。新館將立足運河遺址,彰顯隋唐特色與生態環保,強化隋唐大運河這一國家文化符號,集合隋唐大運河文化資源優勢,精選凸顯文化特色的標誌內容,擴大隋唐大運河在國內外的影響,真實展現隋唐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增強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

為使運河更好地造福人民,洛陽正積極規劃建設隋唐大運河黃金旅遊帶。擬構建“一心四帶四區”的運河黃金旅遊帶。“一心”指以華夏文明展示為核心,“四帶”指大運河沿河生態旅遊帶、大運河沿河文化旅遊帶、大運河沿河休閒旅遊帶、大運河沿河康養旅遊帶,“四區”指運河遺址文化體驗區、運河觀光休閒體驗區、運河民俗風情體驗區、運河文化傳承體驗區。通過打造洛陽段運河旅遊,讓中外遊客親身體驗河洛地區獨具特色的漕運歷史和漕運文化,再現當年東都洛陽的盛世繁華,重現運河沿岸商賈雲集、萬船齊發、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從而産生夢回千年的歷史與現實融匯交織的雙重體驗。目前,進一步提升洛陽城市旅遊品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新時代洛陽城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動能。

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洛陽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帶動全省發展新的增長極的有力支撐,是洛陽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擔當和文化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只有正確認清大運河的歷史意義,系統梳理大運河的文化價值,才能喚醒大運河沉睡千年的人文精神,使其在中華大地上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