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落成

發佈時間: 2019-10-10 22:13:21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桂娟 方棟 | 責任編輯:

記者從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獲悉,依託古代建築群山陜會館而建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近日落成,布展工作也已基本結束,即將對公眾開放。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以實物、圖片、多媒體展示等手段,全面講述了洛陽與大運河的關係以及洛陽所遺存的大運河文化遺産,讓公眾了解隋唐大運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及其重要歷史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都城,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大運河首批申遺點段中,洛陽市的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160號倉窖名列其中。

圖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運河的開鑿、繁榮和作用、運河遺珠、保護和申遺等四部分;實物展則展出了洛陽地區發掘或徵集的與大運河有關的文物,如河道河堤石構件、含嘉倉糧食標本、倉窖模型等。

長沙窯奔鹿紋青瓷執壺、越窯雙係瓷注子和三彩珍珠紋貼花帶蓋罐等運河典型文物,將通過全息投影方式展示,以增強遊客的直觀感受。

中央廣場上,還製作了一塊150平方米的大運河水系浮雕圖,浮雕圖中,隋唐大運河流向、分佈及沿線城市一目了然。

在山陜會館,舞樓曾是一處重要演出場所。為了延續舞樓的演出功能,博物館依託館屬的兩個國家級藝術中心,精心打造了一場全息奇幻情景劇《洛神賦》。

據有關史料記載,洛陽山陜會館建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由山西、陜西富商捐資而建,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舞樓、拜殿、正殿及照壁等。2006年,山陜會館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山陜會館自1996年正式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後,一直處於保護、維修狀態。大運河申遺工作開展後,洛陽市文物部門經過反覆考慮和論證,決定將其改建成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山陜會館文物保管所所長、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館長李虹説,山陜會館其實就是大運河的“附屬物”。雖然山陜會館建於清代,年代上好像與隋唐大運河相距甚遠,但正是因為大運河漕運發達、商賈雲集,會館才得以建立。

作為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築組群,山陜會館有許多獨到之處:高7.6米、寬13.4米的“品”字形照壁,為豫西現存最大琉璃照壁;拜殿梁架上的彩繪,其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為河南一絕,“龍穿牡丹”“鳳穿牡丹”和麒麟等彩繪,色彩至今依然艷麗;大量的木雕、磚雕、石雕、匾額、對聯等,是研究豫西清代民俗、民風的珍貴資料。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