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落成
記者從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獲悉,依託古代建築群山陜會館而建的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近日落成,布展工作也已基本結束,即將對公眾開放。
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以實物、圖片、多媒體展示等手段,全面講述了洛陽與大運河的關係以及洛陽所遺存的大運河文化遺産,讓公眾了解隋唐大運河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及其重要歷史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都城,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大運河首批申遺點段中,洛陽市的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160號倉窖名列其中。
圖片展主要包括隋唐大運河的開鑿、繁榮和作用、運河遺珠、保護和申遺等四部分;實物展則展出了洛陽地區發掘或徵集的與大運河有關的文物,如河道河堤石構件、含嘉倉糧食標本、倉窖模型等。
長沙窯奔鹿紋青瓷執壺、越窯雙係瓷注子和三彩珍珠紋貼花帶蓋罐等運河典型文物,將通過全息投影方式展示,以增強遊客的直觀感受。
中央廣場上,還製作了一塊150平方米的大運河水系浮雕圖,浮雕圖中,隋唐大運河流向、分佈及沿線城市一目了然。
在山陜會館,舞樓曾是一處重要演出場所。為了延續舞樓的演出功能,博物館依託館屬的兩個國家級藝術中心,精心打造了一場全息奇幻情景劇《洛神賦》。
據有關史料記載,洛陽山陜會館建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由山西、陜西富商捐資而建,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舞樓、拜殿、正殿及照壁等。2006年,山陜會館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山陜會館自1996年正式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後,一直處於保護、維修狀態。大運河申遺工作開展後,洛陽市文物部門經過反覆考慮和論證,決定將其改建成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
山陜會館文物保管所所長、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館長李虹説,山陜會館其實就是大運河的“附屬物”。雖然山陜會館建於清代,年代上好像與隋唐大運河相距甚遠,但正是因為大運河漕運發達、商賈雲集,會館才得以建立。
作為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築組群,山陜會館有許多獨到之處:高7.6米、寬13.4米的“品”字形照壁,為豫西現存最大琉璃照壁;拜殿梁架上的彩繪,其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為河南一絕,“龍穿牡丹”“鳳穿牡丹”和麒麟等彩繪,色彩至今依然艷麗;大量的木雕、磚雕、石雕、匾額、對聯等,是研究豫西清代民俗、民風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