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洛陽篇二】“運河之心”今猶在 “天下糧倉”跡尚存
運河古道伊水兩岸劉冰攝
核心提示:隋唐大運河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謂中國大地上的一串珍珠項鍊,它流經的每一個城市都是這串項鍊上的珍珠,熠熠生輝。洛陽這顆珍珠位於隋唐大運河的起點,與其他城市相比,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大運河在洛陽開鑿,是洛陽成就了大運河、孕育了大運河,而其他運河城市則是由運河成就的。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外景。
河穿城過因河興城
7月12日,入伏第一天,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組首站來到河南省洛陽市,沿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回洛倉遺址,尋覓大運河那淹沒在歷史深處的靚影。
洛河,由西向東穿洛陽城而過,滋養著一方百姓。它在隋唐大運河這條水運大動脈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不僅是這條大動脈的核心,還是隋都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是隋唐時期的禦河。史料記載,隋煬帝在營建東京的同時,又組織民眾以天然河道(包括洛河在內的多條河道)和舊有渠道為基礎開通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即後人口中的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隋東京)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由通濟渠、永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四部分組成。記者了解到,西元605年,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接了黃河與淮河,稱之為通濟渠,貫通了洛陽與揚州,作為當時的交通大動脈,“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
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至今洛陽還有許多與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如今坐落在洛陽市瀍河回族區九都東路的山陜會館是清代山西、陜西兩地的富商為便利在洛陽的兩省商人經商聚會活動而修建的。這裡距離隋唐時期的漕渠、新潭碼頭不遠,到了明清時期,這裡仍是洛陽水陸碼頭的物資轉机站。因山陜會館與洛陽水運的淵源,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便依託山陜會館而建。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內景。
7月12日,報道組一行來到了首站的第一個目的地——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伴隨著會館工作人員劉東紅詳細認真的講解,記者行走在這座精美的清代古建築群裏,目之所及是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的有關大運河內容的展板、沙盤、規劃圖;館內還有一些精緻的展櫃展示著隋唐大運河遺址點出土的銘文磚、碳化穀物等文物;為了方便人們了解古時倉窖的架構,館內還以回洛倉為例,設置了倉窖剖面模型。一番尋訪,記者對隋唐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直觀的感受。
劉東紅介紹,隋唐時期洛陽城水系發達,加之運河的開通,洛陽城一度“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大運河與絲綢之路的交會促使洛陽的工商、文化等都得到了空前發展,洛陽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
含嘉倉遺址。
運河河畔國家糧倉
往事越千年!7月12日,走出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記者的思緒仿佛還沉浸在千年前大運河帆影交織、船隻往來如梭的繁華之中。很快,刺眼的陽光、伏暑的空氣瞬間將記者拉回了現實。報道組一行驅車向北,前往首站的第二個目的地——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在洛陽老城北城城墻外西北部,沿古倉街走到盡頭,一個柵欄門小院進入記者的眼簾。小院門前,中國大運河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的字樣表明瞭小院的身份。講明來意,工作人員很熱情地引領記者一行進入含嘉倉160號倉窖展示館,館內一個口大、底小的土質倉窖四週圍著欄杆,站在欄杆邊沿,記者觀看略顯棕色的窖體。
從展示廳的展板上,記者了解到回洛倉從唐初開始成為唐代著名的官倉,現代考古證實倉城呈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總面積44萬多平方米。參與含嘉倉等發掘工作的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研究員王炬介紹,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是隋唐時期中國南北漕運發達的見證,倉中出土的銘磚記載了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還出土了約50萬斤的碳化穀物。
含嘉倉磚刻銘文。
“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産條件和生活水準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王炬説,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西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1/2。
離開含嘉倉遺址,報道組驅車向洛陽城東北部駛去,尋訪另一處中國大運河申遺點——回洛倉遺址。回洛倉位於隋唐洛陽城外東北部,今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附近。
據洛陽市相關考古專家介紹,回洛倉建於隋煬帝遷都洛陽以後,是當時供應洛陽城的國家級糧倉,後因不利於戰略防禦而被廢棄。回洛倉整個倉城為長方形,面積約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整座倉城分為倉窖區、管理區、道路和漕渠等四部分,整座倉城共有倉窖700座左右。
大運河(回洛倉遺址)
如今的回洛倉遺址已成為考古遺址公園,公園內的石子路頗有特色,洛陽市相關部門除了對已經發掘的幾個倉窖進行展示館展示外,還對回洛倉周邊其餘多座未發掘但已探明的倉窖採取種植灌木進行地面標識。站在遺址公園的制高點,數量多、整齊排列的圓形灌木標識讓瞭望者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夕陽西落,標識倉窖的灌木鬱鬱蔥蔥,放眼望去,整齊有序的倉窖仿佛生命力極強的灌木一樣,生長著、訴説著!它們,延續著大運河的生命,訴説著大運河文化帶新的輝煌!
記者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內採訪
——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洛陽篇之二
尋訪故事
倉窖重要為哪般
隋唐時期,漕運是當時全國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開通大運河,使黃河與伊洛河的交匯之處成為連接中國東西南北的樞紐。在運河的運轉體系中,倉窖起著重要的節點作用。參與含嘉倉等發掘工作的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研究員王炬以李密佔倉放糧為例,詮釋了倉窖在古時的重要性。
“佔領糧食倉窖後,一方面保證了軍糧供給,另一方面可以賑濟饑民以收買民心。”王炬介紹,隋朝時期漕米大部分儲藏在洛口倉,這裡既是東都洛陽的週邊糧倉,又可作用兵東北的軍糧轉運站。在隋末瓦崗軍與隋王朝的戰爭中,李密佔領洛口倉後,立即擴建洛口城,並以此為根據地與困守在洛陽城的隋朝軍隊展開爭奪戰。後來,李世民攻城,也是先取洛口倉,切斷洛陽城的糧源,進而包圍洛陽城。
記者手記:用心講好運河事
和開封一樣,洛陽也是古城,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在洛陽的採訪中,記者始終懷著一顆感恩、敬畏的心。感恩歷史的饋贈,讓每一寸時光都帶著歲月的沉澱,它有故事有情懷;敬畏歷史的饋贈,讓後來人可以有所發掘和探尋,從而更好地開發利用和傳承。
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是一種報道探索,也是一種史實考證,更是一種跨越千年的對話。從洛陽,我們出發;從洛陽,我們起航!我們將隨著隋唐大運河的流向,去追尋大運河的崢嶸歲月,去尋訪落實大運河文化帶的特色方案,用腳丈量大運河流域,用心講好大運河文化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