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
         

大運河鄭州段昔日繁華 滎澤八景鴻溝暮雲名噪一時

發佈時間: 2019-10-10 22:06:10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王悅生 張波文 陳曉東 | 責任編輯:

大運河鄭州段昔日繁華滎澤八景鴻溝暮雲名噪一時

惠濟橋整修後的石欄格是一大亮點

大運河鄭州段昔日繁華滎澤八景鴻溝暮雲名噪一時

惠濟橋橋面上的車轍痕在無聲地訴説著當年的繁華

大運河鄭州段昔日繁華滎澤八景鴻溝暮雲名噪一時

保護性重修閣樓、石欄格等設施後,目前惠濟橋顯得非常漂亮。


閱讀提示|這裡曾是隋唐大運河重要的漕運轉机樞紐,當時的運河沿線,五里一壩,十里一亭,商賈雲集,店舖林立;相傳,隋煬帝就是從這裡出發,率領群臣巡遊江都,船隊浩蕩,旌旗蔽日。隋唐時,這裡還聚集有“滎澤八景”,鴻溝暮雲、惠濟長橋、黃河古渡等,名噪一時。

時隔1400多年,隋唐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剝去歷史的塵封,再次引起世人關注:作為中國大運河的一段重要河道,通濟渠鄭州段成為鄭州繼“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後的第二處世界文化遺産。

臨大運河而居的村落和村民,與大運河有著怎樣的故事?申遺成功後,相關遺産項目是否會變成封閉景區對外收費?大河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尋。

【探訪】今日河面只是昔日一半多

6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鄭州市天河路與索須河的交叉處,白色橋體的索須河橋下,流水潺潺;河面上,漂浮著成堆的水草;岸上,碧綠成片,附近的村民悠閒地牧羊,微風吹來,頓感清爽。曆盡歲月滄桑,如今的河道早已不見昔日的壯觀和繁華,很多人不知道,橋下就是被專家認定為隋唐大運河的古河道,當時兩岸集市林立,熱鬧非凡。

陪同記者探訪的鄭州市惠濟區檔案局副局長朱瑞增,潛心研究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已20多年。他指著索須河橋下的河道説,隋唐大運河建成不久,隋煬帝就率領群臣巡遊江都,據説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當年,隋煬帝乘輦車到這裡出遊江都,舟船相接200多裏,在岸上拉縴的縴夫就有8萬多人,沿河兩岸還有騎兵護送,旌旗蔽日,氣勢非凡。

朱瑞增説,經考證,隋唐大運河水面寬70多米,“但現在的索須河水面寬約40米,明顯比當時小多了。”

【現狀】鄭州段運河古道大都埋于地下

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到底有多長?鄭州市文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它西起洛陽,沿洛河至偃師與鞏義交界處進入鄭州境內,經鞏義、滎陽、惠濟區、金水區、中牟縣,與開封縣境相接,在鄭州境內長150余公里。

説起通濟渠鄭州段在中國大運河中的地位,朱瑞增和他的研究團隊用“樞紐”兩字進行了概括。

史料記載,唐高宗以後,唐朝中央機構迅速擴大,百官俸祿增多,關中的生産能力遠不能滿足朝廷的需要。為此,每天都有大批商船運送貨物到京都,通濟渠鄭州段就成了貨物轉机的樞紐,江南與冀北的物資交流,也通過這裡傳輸,通濟渠鄭州段所處的滎澤一帶,成為全國水陸的交通中樞。

歷經黃河氾濫、朝代更疊和戰亂烽火,如今,鄭州境內的大運河古道僅存索須河部分河段,長約15公里,其餘均埋于地下。不過,沿著通濟渠鄭州段的古河道遺址兩岸,仍保存有惠濟橋、滎陽故城城址、古滎冶鐵遺址、紀信墓及碑刻、滎澤縣城隍廟等實物遺産。

【舊貌】古時惠濟橋邊風景秀麗

記者來到通濟渠鄭州段的重要遺産項目“惠濟橋段”時,在惠濟橋村高低錯落的村舍樓群中,已被修繕一新的惠濟橋很是顯眼。

據碑刻記載,該橋最近一次重修時間為“明初”,但具體已不可考。據載,該橋重修時,兩側建有精雕細琢的各種圖案的石欄格,橋兩頭還建有壯觀的橋樓,兩岸商鋪,鹽業、煙草、藥材、絲綢、染織、京廣雜貨類應有盡有。

傳説曾有一女乞丐在此乞討時被人救助,其子後來高中狀元,為了報恩修建此橋。乾隆十一年的《滎澤縣誌》中記載有歌咏惠濟橋的詩句:

野店山橋送馬蹄,白沙青石洗無泥;泊船秋夜經春草,明日看雲還杖藜。清縣令崔淇有詩曰:

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濟美名到處傳。

可以想像,當時惠濟橋邊的風景應該很秀麗。

記者詢問了附近村民,就連不少上了歲數的老人也不知道這座橋的歷史,更不知道其與大運河的淵源。惠濟橋村的老支書歡景春,今年已經85歲,他回憶説,解放初期,橋兩側的石欄格保存還很完好,橋體上的三個孔洞清晰可見,橋面還殘留有兩道五六釐米深的車轍,後來經過“大躍進”、“破四舊”,橋的原貌已大不如前,“我小時候,見過橋兩邊建有3座廟,現在都沒了。”

為還原惠濟長橋的舊貌,現在,橋頭已新立了兩座橋樓。鄭州市文物局稱,未來將對該橋周圍的景觀進行修繕和提升,希望再現古時惠濟長橋的美景。

【淵源】運河古道沿線曾建有不少寺廟

在鄭州市文化北路附近的東趙村小學對面,目前仍保存有一座3層、10米多高的“玉皇閣”,它與通濟渠有著重要淵源。村民們説,逢年過節,都有人前來燒香、叩拜。

今年69歲的王書田,曾是村幹部,他搜尋了不少玉皇閣與大運河的故事。他説,玉皇閣現在的墻體看起來很新,是因為村裏曾對它進行過粉刷,其實玉皇閣的墻磚早已斑駁,“閣樓上的碑記説,這個閣建於乾隆年間。”經文物部門考證,該村曾是通濟渠的一個碼頭所在地,全國各地的商人來到這裡做生意,商鋪很多,該村現有1000多戶,有40多個姓氏,説明當時來這裡做生意的人來自四面八方。

明清時期,東趙村的村頭有個長年不幹的水澤,居住在附近的人都認為這裡風水很好。因為緊靠大運河,商貿頻繁,經濟發達,運河沿岸還建有不少寺廟,以滿足傳道祈福的精神需求。

王書田説,史料記載,在玉皇閣的正前方,曾有另外一座廟,比玉皇閣還大,目前,村民們已經集資新建了一個寺廟,已初見雛形。

【回應】惠濟橋遊園不會圈起來收費

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不少網友開始擔心:有些地方申遺成功後,把文化遺産項目圈起來收費,大運河是否也會遭遇類似問題?

對此,鄭州市文物局文化遺産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世界文化遺産項目,主要位於鄭州市惠濟區,包括通濟渠索須河段、惠濟橋段,其中,惠濟橋段計劃建成一個公共遊園,免費對外開放,修繕提升工程預計今年7月完工,而索須河段是開放性的,封閉收費的可能性更小,文物部門會在保護上下功夫,著力提升兩岸的綠化景觀,恢復古河道的風貌。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