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開局良好
9月13日,2019年央視中秋晚會在淮安大運河文化公園精彩上演,讓淮安這座大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在全球華人間大放異彩。
千年前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造就了淮安歷史上的富庶繁華;千年後浩蕩奔騰的大運河,同樣為淮安今天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近年來,我市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持續發力、聚焦打造“運河之都”城市名片,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推動高品質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主動接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取得了良好成效。
工作機制
優化架構凝聚合力
我市先後召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專題會議,優化組織架構、完善推進機制、凝聚工作合力。
組建高層次的領導小組,在全省率先組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挂帥,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相關部門以及大運河沿線縣(區)主要負責人全面參與的推進機制。完善高效率的推進機制,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省對市高品質考核個性化指標,融入全市高品質跨越發展指標體系,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工作規則,項目化推進、科學化考核,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繪製高品位的建設藍圖,在全面對接國家和省規劃綱要基礎上,編制完成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立法調研報告》《大運河文化帶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報告》。國家規劃明確淮安“韆鞦淮揚”運河文化高地核心城市,位列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四大核心城市,國家文化公園明確淮安“五園兩帶九點”空間佈局。省市聯動,簽約設立大運河文化旅遊基金。
文化傳承
立根固魂挖掘特色
立足大運河文化這個“根”和“魂”,我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多方式傳承、多角度展示,實現“一條河盡顯淮安文化之美”。
開展品牌活動。連續舉辦兩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大運河沿線40余座城市匯聚淮安,逾150個省級以上非遺項目、6000余種非遺精品集中亮相,打造了“後申遺時代”運河沿線城市的盛宴。組織“清口樞紐科技之光”大運河文化遺産活化利用等主題論壇,創新開展“淮安·中國文化周”系列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運河故事、留住運河記憶。推進精品創作。加強淮安運河史、漕運史考古發掘和課題研究,實施優秀文學藝術作品、舞臺藝術作品、影視劇作品、運河主題美術作品等精品創作工程,舉辦“運河情緣·工致當代”工筆畫作品展,編輯《運河故事》系列叢書,出版《大運河保護傳承論文集》,製作《水潤淮安》紀錄片、《千年漕運》專題片,創作大型戲曲音樂組歌《大運河畔淮水謠》並完成首演。
加強全媒外宣。制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宣傳工作方案,組織開展“走進運河新時代”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全國主流媒體“運河明珠淮安行”大型融媒體外宣行動,一批高品質的宣傳稿件登陸國家和省主流媒體,有力宣傳了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效、匯聚了方方面面的共識。
項目建設
統籌推進提升功能
我市堅持以項目為抓手,統籌推進遺産保護、文化傳承、資源利用各項工作,大運河淮安段“黃金水道”的綜合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狠抓遺産保護類項目。啟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立法調研,在全省率先出臺《市文物保護條例》,建成大運河重要遺産點段監測平臺和遺産檔案數據庫,實施全時段、全區域運河文化遺存監控保護措施。紮實做好十番鑼鼓、洪澤湖漁鼓、淮陰運河船工號子等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統籌推進板閘遺址公園、泗州城遺址公園、清口樞紐等大運河遺産保護工程,一批重大遺址得到有效保護性展示利用。狠抓環境保護類項目。認真落實運河河長制,深入實施263行動計劃、黑臭水體整治和削減入河水污染物工作,推進運河沿線鐵路、高速公路、航道環境整治工作,大運河淮安段水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狠抓基礎設施類項目。濱河大道建成通車,裏運河文化長廊慢行系統、人文自然景觀、濱河綠化帶等工程全面完成,實施城區河道整治及疏浚工程,運河兩岸交通微迴圈以及公共服務配套能力得到新提升。狠抓文旅類項目。方特主題樂園落戶洪澤,板閘遺址公園開工建設,中國漕運城、清江浦1415街區等裏運河文化長廊重點文旅項目持續實施。馬頭、蔣壩等運河特色小鎮建設初見成效,順利通過省對市文化高品質個性化考核。在“智創淮安”文創大賽設置運河文創開發專項賽事,形成一批運河文創産品。謀劃推進中國水工科技館等特色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一批運河主題文化旅遊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