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概況

發佈時間: 2019-10-10 21:40:03 | 來源: 聊城新聞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聊城是受運河文化影響比較早的地區,運河的貫通為聊城帶來了數百年的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明清之際的聊城被譽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為當時運河九大商埠之一。

運河不僅帶動了聊城經濟的發展,還在這片沃土上積澱下豐厚的運河文化遺産。如今運河雖已失去了漕運功能,但河道基本保持原有走向,沿線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船閘、碼頭、橋梁等水工設施遺跡;運河被稱為“閘河”,至今,京杭大運河聊城段上仍然保存著周店船閘、張秋上下閘(即荊門上下閘)、辛閘、梁鄉閘、土閘、戴閘、臨清二閘等船閘及其他大量的碼頭、橋梁等水利設施,較好的保持了“閘河”的原貌。二是明清時期運河漕運發達,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沿線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東昌府、臨清、張秋都是著名的商業都市,時至今日這些城鎮中仍然分佈眾多的古街區、古街巷和古建築,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如臨清運河鈔關、陽谷鹽運司、山陜會館等文化遺存,仍然是星羅棋佈;此外,還有世代相承、不斷演變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和傳統産品等。以上構成了聊城的運河文化遺産資源的主體,也是聊城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聊城在整個運河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在運河水利科技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運河不僅造就了聊城的富庶和繁榮,也留下了許多河道管理機構和科技含量很高的水工設施,無聲地見證著古代勞動人民治河興利的壯舉和智慧。運河重鎮張秋舊時曾是運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元代開會通河穿鎮而過,並在鎮內設立管理機構——都水分監,這裡還留下了明代水利專家徐有貞、劉大夏治理運河的足跡。聊城城區的龍灣段運河地位也相當重要,是利用彎道調節水源的實例。

聊城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大運河申遺城市聯盟35個成員之一。大運河聊城段開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全長97.5公里,屬於會通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聊城市共計有8個遺産點段即會通河臨清段(含磚閘、會通閘、臨清閘)、鰲頭磯、臨清運河鈔關、會通河陽谷段、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列入運河申遺名單。

聊城市運河保護與開發的情況

聊城因運河而興,對運河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充分開發、利用運河文化資源,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對運河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近年來,按照國家、山東省有關部門的部署和要求,聊城市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內涵,以運河申遺為契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積極開展運河資源調查。多次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實地考察,摸清了河道的歷史演變情況,對河道、堤岸、水工設施、文物遺産點等進行了詳細調查、測繪,蒐集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保護規劃的編制及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成立了申遺領導機構。2009年4月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分管副秘書長、文化局局長任副組長,發改委、財政、文化、建委、國土、交通、水利、規劃、環保、旅遊、民政等部門及陽谷、東昌府區、臨清市主要負責人或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大運河聊城段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機構。

(三)加快推進保護規劃編制、評審及實施工作。2009年8月,我市委託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大運河遺産山東聊城段保護規劃》,並在隨後進行的省級評審中順利通過,其後又對規劃文本進行了認真修改。2010年8月,《大運河遺産山東聊城段保護規劃》由市政府正式公佈實施。

(四)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開展部分遺産點的發掘工作。配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對土橋閘、七級碼頭、臨清河隈張莊磚窯遺址等遺産點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大運河七級碼頭、土橋閘與濟寧南旺分水樞紐遺址作為一組最終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在我市文物事業發展歷史上尚屬首次。

(五)加強遺産點、段的修繕保護和整治。我市積極籌措資金,先後對運河沿線的部分重要文物建築如聊城山陜會館、陽谷阿城鹽運司、臨清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舍利塔等進行了修繕。同時,對部分運河河段如聊城城區段、臨清城區段進行疏浚和整治,對河道上的大碼頭、小碼頭、臨清會通閘、臨清閘、磚閘、陽谷荊門上閘、荊門下閘、阿城上閘、阿城下閘等水利工程設施進行了保護、修繕。同時,克服時間緊、任務重、資金短缺等諸多困難,加快實施河道垃圾清理、河面清污、清淤疏浚、修整河堤護坡以及運河鈔關周邊環境治理等一系列環境整治工作。

(六)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增強全社會的運河保護意識。

聘請專家學者圍繞大運河歷史文化開辦專題講座,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對大運河遺産保護工作的認識,讓群眾充分意識到大運河對於聊城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收到了良好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抓好宣傳工作,及時發佈申遺工作進展資訊,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提高了公眾的認知程度,為運河申遺工作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七)加強運河文化遺産資源利用,構建運河文化長廊。興建了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多角度的展示了運河文化。展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較系統的展示了運河文化的風采。此外,我市還高度重視對沿運河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對相關的傳統工藝、飲食文化、民間藝術、傳統特産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都進行了普查,積極申報了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時,對這些寶貴遺産進行了合理的開發、利用,豐富了運河文化內涵,對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申遺成功給聊城帶來的機遇

大運河申遺成功,填補了聊城世界文化遺産的空白,聊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城市,這將極大地促進我市文化遺産保護,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內涵。運河申遺成功給聊城這座歷史悠久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增加了一張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名片。世界遺産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大運河申遺成功將極大地提升聊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聊城從此又多了一張極具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從而可以進一步吸引和集聚各方面優質資源,發揮運河名城的文化優勢,帶動文化、旅遊等相關産業發展,為聊城建設文化強市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文化動因和核心競爭力之一。

二、促進我市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水準全面提高。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過程中,大運河(聊城段)遺産保護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加強和改善,有力地推動了整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的發展。申遺成功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遺産保護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聊城段運河文化遺産資源豐富,點多線長,遺産保護任重道遠。資訊採集、監測平臺等新型保護管理手段的運用提升了我市遺産保護事業的科學水準。

三、運河申遺成功給聊城市運河文化旅遊帶來巨大發展空間。

2009年,國家旅遊局提出做好“大運河文化旅遊帶”的思路,要將大運河打造成除萬里長城、絲綢之路之外,我國第三條線狀旅遊帶,成為吸引世界遊客的一張“大名片”。山東省將依照《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打造“儒風運河”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著力打造以運河為軸、城市為點、運河廊道為框架的運河文化遺産旅遊格局,把德州、臨清、聊城、東平、濟寧、微山、臺兒莊作為核心城市節點,打造成山東西部經濟隆起帶中率先崛起的文化旅遊發展高地。聊城市目前著力打造的“中華水上古城”、臨清市規劃打造的“臨清中州運河古城”及陽谷七級鎮規劃打造的“運河古鎮”等旅遊品牌將融入“儒風運河”文化旅遊品牌,改變聊城市運河文化旅遊“單打獨鬥”的不利局面,給聊城市原有運河旅遊資源、旅遊品牌帶來質的飛躍。

四、運河申遺成功為改善人居環境、喚醒民眾“文化自覺”提供了契機。

結合運河申遺工作,臨清市對老城區內一段元代挖鑿的古運河進行了疏浚、排污、綠化治理,一度被垃圾充塞、惡臭撲鼻的運河河道,重新煥發生機。如今,臨清運河已重現楊柳依依、結網捕魚的怡人景致。陽谷縣出資整修了古閘橋面,同時將橋閘附近的河道進行了整修,改善了當地群眾的居住環境。隨著運河遺産監測平臺的建立完善,大運河生態環境將日益改善。運河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將密切相關,它作為精神紐帶喚起了公眾的“文化自覺”,提升了公眾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下一步運河保護的打算

《山東省大運河遺産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于2013年7月8日省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辦法》的公佈實施,為我市大運河遺産的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制度保障。聊城市政府辦公室也發佈了《關於貫徹實施山東省大運河遺産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加強大運河聊城段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山東省大運河遺産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規定,進一步加強大運河聊城段遺産保護管理工作,切實保護好大運河各類水工遺存、歷史遺存和相關附屬設施。今後,我市將圍繞運河保護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統一思想認識,建立協調機制

我市運河文化資源豐富,是大運河山東段遺産分佈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保護任務多、責任重,各級各部門要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的優勢和特色,抓好保護和利用工作,打造“運河古都”文化品牌,使之成為促進和帶動我市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亮點。沿線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是本行政區域內大運河遺産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的領導協調機構,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和報告管理辦法,各級文化、國土、環保、交通、水利、規劃、住建、旅遊等有關行政部門積極做好大運河遺産保護工作。

(二)加大運河整治力度,依法從嚴管理

各級各部門要嚴格落實《大運河遺産山東省聊城段保護規劃》,加快實施大運河遺産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工程,要區分輕重緩急,集中力量完成重要遺産點段的保護措施、展示利用措施、考古研究及其周邊環境整治,維護和展現大運河遺産的歷史風貌,儘量保留遺産本體的歷史資訊和文化特色。進一步加大巡視和執法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對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劃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巡查,對違反《辦法》有關規定的要及時糾正,視情節輕重給予處罰。成立縣、鄉、村三級保護組織,加強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及周邊環境的整治,嚴厲打擊破壞遺産和文物資訊的行為。

(三)進一步加強遺産監測、檔案管理工作

積極借鑒國際遺産保護先進理念,不斷收集資料,進一步完善監測平臺和檔案管理工作,設立專門的大運河遺産檔案中心,保障遺産構成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四)開發建設運河文化産業帶

按照山東省文化産業規劃建設運河文化産業帶的目標,以運河沿岸城鎮為龍頭,結合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運河以及相關景區資源進行整合,建設運河文化長廊,帶動兩岸經濟的發展,形成運河文化帶。運河沿線開發設計,以發掘和弘揚運河文化為主題,兼顧歷史與現狀,對運河城市段的土地使用功能、空間形態、建築佈局、交通組織、地下空間利用、環境設計等進行綜合考慮。要按照總體規劃,以深厚的運河文化為背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熔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科學文化、休閒文化為一爐,集資訊交流、娛樂休閒、旅遊為一體,大力開發沿運文化資源,在傳統古樸上、地方特色上做文章,發展現代運河文化,提升我市運河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和地位。要發揮特色,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産業優勢。運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民間藝術絢麗多彩。美術、舞蹈、戲劇、曲藝、文學創作、歷史名人、風味小吃、民間傳説等門類都可圈可點。可以通過舉辦民俗展覽、名人館,建立運河文化開發公司,編排地方特色主題文藝節目,興建小吃一條街等措施,與旅遊中的“吃、遊、購、娛”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資源得以激活,讓傳統文化得到開發性保護。

(五)珍視機遇,加強協調,提高運河文化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

申遺成功後,需要建立遺産保護長效機制,需要長期的投入。為此,我市在加大運河保護的前提下,要多渠道爭取資金。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和運河申遺的實施,為我市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我市要做好本身工作的基礎上,向省建設、水利、交通、文化、文物、旅遊等有關部門爭取政策,加大對運河保護利用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幫助我市制訂和完善運河保護利用規劃,充分發揮運河的調水、排洪、交通、灌溉、生態旅遊等綜合功能,將運河開發成一條經濟帶、文化帶、風景帶、旅遊帶,成為一條富有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長廊。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