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
         

探訪大運河之臨清鈔關:距今已有580餘年的歷史

發佈時間: 2019-10-10 21:40:15 | 來源: 齊魯網 | 作者: 聊城臺 邵尚文 | 責任編輯:


日前,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聊城7處運河遺産點段隨之成為世界文化遺産,關於聊城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今天讓記者帶大家走進臨清鈔關。


踏進臨清市後關街南行百米,就能看見一座古建築,青磚灰瓦,朱紅大門,大門口北豎立著一座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運河鈔關”鑲嵌在黑色的碑身上。走進鈔關儀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鬱鬱蔥蔥幾棵百年槐樹及兩幢木質結構的磚瓦房,作為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構的唯一典型遺存,臨清運河鈔關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也只有兩側的南北穿廳。此外,院內還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或許鈔關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太過沉重,以至於每一處碑刻、每一塊磚石都顯現出歷史的年輪。臨清運河鈔關始建於1429年,至今已有580餘年的歷史,據臨清市博物館前館長馬魯奎介紹:“整個的建築是一個不字型,這是一個衙署,是中央直屬機構,名字應該是戶部榷稅分司,鈔關是百姓對他的稱呼。這個地方主要官員稱作主司,一般是六七品,個別時候有五六品。”


在北穿廳內四壁上挂著一些鈔關資料,詳細介紹了明清鈔關的大致面貌,如明代設立鈔關一覽表、臨清鈔關復原圖、民國時期鈔關儀門、古代鈔關勝景、明代運河各鈔關歷年船料商稅一覽表等。看著一幅幅復原古照片中的鈔關歷史原貌,聽著馬館長的詳細講解,我們仿佛穿越歷史的長空,親歷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場景。


馬魯奎説:“臨清有三個支撐的東西,一個是天下糧倉臨清最大,漕運當中往北京運糧四百萬擔,其中三百萬擔存在臨清,他是漕運之咽喉。第二個是軍事重地,山東河北河南交界處是兵家必爭之地,再一個是臨清是商業都會,明代的時候十三個布政司使臨清的商業能輻射十一個。”


據馬館長介紹,現存的鈔關遺址實際僅展現了原鈔關建築規模的五分之一左右。史料記載,原鈔關建築群佔地4萬多平方米,一座城垛分為前關和後關,前關主要作用為設卡攔截過往船隻,檢查貨物和徵稅;後關主要為鈔關官員辦公生活場所。臨清鈔關,南接淮關,北接天津關,居運河衝要。每到漕運盛時,“帆檣如林,百貨山積”。當時經過鈔關驗收,在臨清市場上流通和轉銷的商品大多是民生日用品。“大部分是徽商和晉商,徽商賣毛竹、桐油、鐵器、紙張這些東西,晉商主要是當鋪珠寶、鹽業這些東西。”


臨清鈔關的建立,給當時的中央政府帶來了滾滾財源。據介紹,明朝中前期,臨清鈔關年收稅銀四萬多兩,到萬曆年間,年徵收船料和商稅達到八萬三千多兩,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課稅額的四分之一。明萬曆六年,山東省一年的課稅折銀只有8860兩,僅佔臨清鈔關稅收的十分之一,臨清鈔關的顯赫地位可見一斑。


在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後,臨清鈔關於西元1930年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最後一個被關閉的鈔關。儘管今天的鈔關已經風光不再,但是他曾經帶給臨清乃至整個北方的繁榮與進步依然不能磨滅,希望這次運河申遺成功能讓臨清這座古城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