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尋訪大運河文化帶宿州篇一】汴水流復泗水流 宿州月明人倚樓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45:04 | 來源: 開封網 | 作者: 張苗苗 | 責任編輯:

宿州位於安徽省北部,唐宋時期有著“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的重要交通地位。在它的東北部,泗縣境內有多條河流穿境而過,其中一條河流“身份特殊”,它就是後來成功申遺的隋唐大運河的一部分。作為大運河的“活態”遺存,隋唐大運河泗縣段至今仍發揮著泄洪灌溉的功能。7月21日,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組從宿州市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來到百公里外的泗縣,在大運河泗縣段、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泗縣博物館等處尋訪大運河的蹤跡,探尋大運河文化帶在宿州著力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之大文章。

“運河從這裡走來”全媒體記者朱瑞傑攝

“運河從這裡走來”全媒體記者朱瑞傑攝

南北要衝置州以守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相思·汴水流》寫出了當年“汴水”宿州段的景況,也道明瞭汴水和泗水的關係。

白居易筆下的“汴水”便是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它主要分佈在安徽省和河南省境內,而在安徽省境內的170多公里河道中有130多公里在宿州境內。通濟渠鑿成後,它與邗溝便成為溝通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的交通大動脈,成為溝通南北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對唐宋以後南糧北運以及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宿州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隋、唐、宋三代,宿州不僅是陸上南北交通的中心,也是通濟渠東西水上運輸的咽喉所在,重要的交通戰略地位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特別是通濟渠的開鑿,宿州更是“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現宿州市境內置有宿國、蕭國等小國附屬於宋。秦朝統一後,宿州地屬泗縣郡和碭郡。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為了遊幸揚州,“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這條河道西起洛陽至開封,向東南延伸經過埇橋,東下靈璧、泗縣、淮陰,直抵揚州,入長江,全長650公里。唐宋時期,宿州是南北驛道和汴河漕運水陸交匯所在,在保障汴河漕運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軍事地位。唐元和四年(西元 809年),為加強對汴水漕運的保護,從徐州和泗州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建置宿州,轄符離、蘄縣、虹縣等三縣,州治初置虹(現泗縣)。

7月20日,在宿州博物館採訪時,記者看到館內“汴水咽喉”展廳展示著宿州大運河考古發掘的成果、宋代碼頭的重要發現及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有的是生活用品,有的是貿易商品,由此人們可以想像出當時運河漕運的盛況。

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全媒體記者朱瑞傑攝

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全媒體記者朱瑞傑攝

隋堤煙柳風韻不減

7月21日一早,從宿州新汴河河畔出發,報道組一行驅車來到百公里外的泗縣。因為在這裡,隋唐大運河“活態”遺存——泗水段等著我們尋訪的腳步。

報道組一行在宿州拂曉報社新聞同仁的帶領下,驅車沿高速公路進入泗縣境內。剛下高速公路,便與已在高速路口等候的泗縣縣委、縣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及拂曉報社駐泗縣記者站新聞同仁碰面,簡單的寒暄過後,一行人驅車前往10多公里外的大運河泗縣段非遺展示段。

泗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劉暢介紹,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現存汴河故道28公里,是隋唐大運河安徽段的唯一有水河段,也是大運河通濟渠段僅存的“活態”遺址,它不僅保留了較為原始的河道,而且整個水系至今尚是活態流通。目前,從泗縣東運口至曹苗村的5.8公里河道為大運河泗縣段非遺展示段。

站在泗縣段展示河道的一處景觀臺上,記者看到這條千年古汴河通過閘口與其他河流連接貫通。眼前的它仍是千年前的河道,河水沉穩而大氣地流動著。看著流淌千年的古汴河,記者不禁想起朱熹《觀書有感》中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看,它就在眼前,古汴河河堤上,垂柳與其他行道樹肩並肩地站著,它們的倒影在古汴河裏參差交錯。一陣夾雜著濃郁濕熱感的微風飄過,岸上葉動、河中影動、水面波動。河道裏有白的、粉的荷花簇集而綻,也有河藻浮萍隨波逐流;水面不時有魚兒躍起,邂逅水面覓食的鳥兒。河道外,兩側的玉米地裏有著數不清的玉米稈。千百年來,正是古汴河孕育著、滋養著它們,為汴河沿岸人家帶來豐收的喜悅。抬頭遠望,水域十余米寬的古汴河、岸上的柳樹及其他行道樹、兩側整齊的莊稼地,它們在泗縣這片土地上織出了一條綠色的玉帶,這玉帶既是景觀帶,也是發展帶,更是運河文化帶的泗縣智慧帶。

“活態”運河煥發新生

結束大運河泗縣段非遺展示段的採訪,報道組一行來到了位於泗縣開發區東北部十里長莊北岸的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按照該館的裝修規定,這個集文物陳列、科普教育、文化宣傳功能于一體的運河主題博物館正處於臨時閉館階段,但得知報道組一行的到來,博物館特意為報道組臨時開館。

站在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門前,記者看到該館館體分上下兩層,白墻黑瓦,整體建築呈隋唐風格。進入館內,迎面是一個由多媒體播放器構成的大型屏風,隋唐大運河及其與泗縣的前世今生立體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展館內設置了“隋唐氣象”“人工開河”“水路繁花”“南北余韻”“又見運河”等展廳,展示著大量的古運河出土的文物,彰顯著這片土地深厚雄渾的歷史文化積澱。在人工開河展廳,一個巨大的沙盤形象再現了當年人工開鑿隋唐大運河的縮微場景。出博物館主樓至西小院,可見當年運河邊上一般農家吃水古井一口。該館工作人員介紹,此處是依照當年泗縣古運河邊十里井村莊原景復建的,再現了當年運河人家原汁原味的生活場景。

從小院西行數步,便來到博物館西廂房。這裡存放著以1:1比例製作的古汴河出土文物鎮水神獸的複製件。結束泗縣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行程之後,我們來到泗縣博物館。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鎮水神獸的原件,作為古汴河繁榮的見證者,它在這裡以無聲的姿態向人們展現著那分榮光。

“古汴河泗水段作為遺址河道是我們縣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最大支撐。”泗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永樂介紹,近年來,為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打造“水韻泗州”這張亮麗名片,泗縣將古老運河與古泗州歷史文化有機結合,除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之外,還積極謀劃建設運河人家園林景區、省級特色小鎮泗縣運河小鎮、古汴廊橋、運河遺址公園等項目,依託古運河及其周邊的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利用古泗州文化,打造具有隋唐古韻的泗州新城。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