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一項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其工程技術之精湛、沿線文化之繁榮、對當時乃至後世經濟社會影響之巨大,都是舉世矚目的。大運河鎮江段是江南運河的屋脊、南北航運的樞紐、水利工程技術的典範。在新時代背景下,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著重把握好“三個維度”:
從戰略要求看,必須保持強烈的責任感。大運河文化帶是貫穿南北文化的大長廊、保護歷史遺産的硬舉措,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誌性工程。習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去年先後兩次作出重要批示,將其擺在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去年以來,省委先後三次研究部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婁書記調研鎮江大運河時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全市上下要深刻學習領會黨中央和省委的戰略意圖,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從歷史傳承看,必須保持強烈的使命感。鎮江地處江河交匯之處,是江南運河的起點,也是歷代漕運過江的咽喉,清代便有“鎮江的木客”之説,見證著鎮江漕運文化和商貿文化的輝煌;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産非常豐富,匯聚了津渡文化、驛站文化,也有很多與運河有關的古地名、民間故事以及香醋、黃酒等非遺文化。全市上下要以強烈的使命感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為子孫後代多留遺産、不留遺憾。
從現實狀況看,必須保持強烈的緊迫感。近年來,儘管我市圍繞大運河的保護開發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上還比較滯後: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文物保護投入不足,旅遊開發還處在相對較低的水準。對照周邊地區,運河沿線城市你追我趕、競相發力、態勢強勁。面對激烈競爭,不行動就會坐失良機、落後於人;奮起直追,就可能縮小差距甚至後來居上。
具體工作中,著力做到“五個好”:
整體規劃好。堅持“統籌規劃、規劃統籌”理念,一方面,堅持統籌規劃,嚴格落實國家和省等上位規劃,加強與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機銜接,進一步深化完善《鎮江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另一方面,堅持規劃統籌,用規劃指導建設發展。
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前提和基礎,要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首先,強化水質提升。結合“263”“116”等專項行動,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實施“一河一策”,加大生態修復、污水管網建設力度,讓大運河呈現出水清、展現出水美、煥發出水韻。其次,強化岸線治理。加大沿線企業、設施、碼頭等整治力度,宜景觀則景觀,宜展示則展示;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堅持綠化與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相結合,加快打造高顏值的生態綠廊;加快打造慢行系統、健身步道等濱水空間,讓人們能夠走近運河、親近運河。再次,強化腹地涵養。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和河湖管理保護範圍,實施退耕、退漁、退養、還林、還湖、還濕地等系統工程,真正保護好大運河的生態本底。
文化傳承好。一是遺存保護到位。全面排查文物古跡情況,加大宋元糧倉、京口閘遺址保護力度;西津渡古街、鎮江城區運河故道等遺産點爭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拓展名錄。二是價值挖掘到位。突出打好文化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大運河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推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延伸拓展。三是精神傳承到位。建設一批文化展示載體,打造一批凸顯運河特色的會展、演藝、民俗等品牌活動,創作一批反映運河文化的精品力作,讓大運河文化帶形神兼備、煥發光彩。
效益利用好。一是航運效益最大化。秉承“黃金水道要産生黃金效益”的理念,圍繞提升通航能力這個龍頭,加大整合沿線港口港區,加快建設智慧通航服務,加快發展江海河聯運,打造高效益的經濟長廊。二是沿線城鎮特色化。沿河各鎮村既要遵循統一的規劃,又要保持各自特點,做到和而不同。諫壁、丹徒、辛豐、陵口、呂城等鄉鎮,要借鑒學習外地經驗,取長補短、錯位發展,打造更富詩情畫意、更具歷史個性、更顯文化張力的特色鄉鎮。三是文化旅遊品牌化。大運河的“根”在文化,要創新開發理念、運作手段和推廣方式,選取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觀賞價值的點,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旅遊景區、精品旅遊線路,加快形成“江河交匯看鎮江”的品牌效應。
責任落實好。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點多線長面廣,工程浩大,需要各方面協同配合,形成“一盤棋”。市級層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推動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和省規劃的盤子。轄市區層面,落實好屬地主體責任,有針對性地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實施規劃。市級部門層面,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從政策支撐、用地保障、財政支援等方面著手,研究出臺具有鎮江特色的政策措施。社會層面,加大宣傳力度,注重聽取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的意見建議,講好運河故事,傳播運河文化,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金融資本參與建設。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使命光榮、時不我待。全市上下要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真正帶著使命、帶著情懷、帶著責任,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努力開創鎮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嶄新篇章。
(本文根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葉飛同志在鎮江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