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大運河文化帶特別報道常州篇一】曾為江南運河始 閱盡千年繁華時
大運河常州段是江南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運河中唯一連江通湖的河段,是江南運河穿越南方城區的典型代表。曾為江南運河始,閱盡千年繁華時,千百年來,古老的大運河為常州帶來了“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盛名,更為常州留下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眾多的名勝古跡。
三次改道全因沿河街巷繁華
大運河宛如一條玉帶,款款流淌。沒有黃河洶湧的波濤,沒有長江湍急的水流,它平緩地蜿蜒于華夏大地,承載著王者雄心、帝王霸業,為經濟發展、社會繁榮默默地做著奉獻。它是一幅壯麗的畫卷,一部中華民族勤勞不屈的奮鬥史詩。歷史的沉浮、朝代的興衰、百姓的疾苦都鐫刻在它千年流淌的歲月之中。8月4日至8月6日,尋訪大運河文化帶·汴梁晚報文化中國萬里行大型全媒體融合報道組來到江蘇常州。報道組一行深入城區風景如畫的運河畔,走進大運河記憶館、青果巷、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探尋大運河常州段的前世今生。
走進位於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內的大運河記憶館,一組生動的雕塑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一組表現運河開鑿時場景的雕塑,再現了吳王夫差在常州役工開挖古江南運河時的情景。據常州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大運河的第一鍬土就是在常州挖下的。時光回溯千年,西元前495年,吳王夫差開鑿了從望亭(現蘇州境內)至常州奔牛、經孟河入長江的江南運河,從此北望中原成就霸業,這是江南運河于《越絕書》中的最早記載。
常州是一個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城市,奔騰不息的運河滋潤著運河兩岸,孕育了“東南無與常匹儔”的繁榮。自戰國常州土城依河而築開始,此後歷朝歷代便依託運河,相繼構築起常州內子城、外子城、羅城到新城的城廂格局。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運河也隨著城池的不斷擴大而多次向南改線。明確記載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元至正年間(西元1341年)修城南渠、第二次是明萬曆九年(西元1581年)築明運河、第三次是2004年修新運河。而令記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大運河記憶館的展墻上寫有這樣一句話:從春秋吳王夫差開挖運河起,大運河常州段經過幾次大的改道,每一次都是因沿河街巷太過繁華、城區容量過於狹小不得不將運河改道,擴大城區範圍。可見,常州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與大運河之間有多麼緊密的關聯。而常州的城市格局也隨著運河的南遷而擴展,逐漸形成依河建城、河隨城遷、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據了解,常州歷史城區內以水系為軸,呈現出“水陸並行、長街沿河、短巷向水”的五縱六橫格局,是見證江南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常州古運河穿城而過
千年古巷薈萃英雄碩儒巨商
自江南運河開鑿之初,常州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其中奔牛是水路要衝,其重要程度與淮安清江閘並舉,號稱“北有清江,南有奔牛”。明清兩代常州毗陵驛是僅次於金陵驛的江南大驛,據史料記載,乾隆南巡經常州時,有兩次就是從這個大碼頭登岸進城的。《紅樓夢》裏説,賈寶玉是在這裡拜別父親皈依佛門的。這足以證明,當年的毗陵驛已經是頗有名氣的運河碼頭了。
如今位於常州城西篦箕巷,就是古毗陵驛所在地。這裡整條街巷,家家戶戶都以製作梳篦為生,有常州八景之一的篦梁燈火。臨河商鋪,粉墻黛瓦、飛閣流丹,依然能使人想起它往昔的繁華。推開木製的格扇,就能看到明城墻,看到舊時的運河碼頭--表場。碼頭上毗陵驛的碑亭,依然保留著歷史風貌。
運河穿越常州市區,與市河的水網融為一體。大運河哺育了常州百姓,也留下了眾多文化遺存和歷史遺跡。大運河及大運河水系沿岸至今仍然分佈有青果巷、南市河、三堡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和地段,另有孟河、奔牛、橫林、余巷、西夏墅等十余處古村鎮。
常州運河之畔大師輩出、精英不窮。春秋運河畔的青果巷被譽為“名人搖籃”。8月5日下午,報道組一行漫步在這條千年古巷,望著眼前的明磚青瓦,恍然間夢回中吳。這裡的每一片瓦、每一扇窗、每一處翹起的屋脊,似乎都在訴説著老常州的故事。講解員告訴記者,歷史上,由於緊鄰運河,這裡是南北果品集散地,舊有“千果巷”之名。明萬曆年間,大運河改道後,這裡由繁華的運河商市變為名宦官紳聚居之地。從青果巷這條數百米長的巷子裏走出了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數學家、抗倭英雄唐荊川,清代書畫家湯貽汾,“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懷,清代著名作家李伯元,故宮博物院開創者吳瀛,劇作家吳祖光,語言學家趙元任,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革命先驅瞿秋白,七君子之一史良,民族工業開創者劉國鈞等一大批名人大家。
在常州,沿運河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更是不勝枚舉。史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14次遊歷常州,並終老于常州大運河畔藤花舊館。乾隆皇帝4次到常州並題有詩作6首,以咏江南美景。據初步統計,常州大運河沿線分佈有水利工程遺産、聚落遺産、其他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共計5類163項,形成了以青果巷為代表的街巷文化、以唐氏八宅為代表的名宅文化、以天寧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運河五號為代表的工業遺産文化等,這些都是大運河常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常州古運河邊的東坡園
八邑名都運河推動經濟文明
運河促進了便捷的交通、發達的商貿、人口的聚集、文化的交融,推動著常州從農耕文明一路流向工業文明,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運河經濟。在大運河記憶館,記者了解到,自隋朝以來,常州成為貢賦必由之路、漕運重要驛站,“舟車會百越,襟帶控三吳”正是常州運河輝煌的真實寫照。到明清時,常州已是商賈雲集、會館林立,陸續形成了“豆、木、錢、典”四大行業,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的美譽。
到了近代,大運河常州段又成為民族工商業的搖籃,大成廠、大明廠、厚生廠、戚機廠、恒源暢廠等一批民族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于運河兩岸。工業遺産是常州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資源。經過多年發展,依託恒源暢染織廠舊址建立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已經將“古運河畔老工廠”打造成為“常州文化新碼頭”,是常州第一個國家級“兩岸文創産業合作實驗示範基地”。
8月6日上午,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報道組一行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常州國光廠、礦機廠、航儀廠和福源米廠等一批工業遺存的活化利用已初具規模,常州戚機廠、戚電廠、大明廠等一批大運河兩岸的工廠也被納入常州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計劃,集聚成為工業文化遺産群並相繼開展保護利用。
當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鐫刻著城市成長印記的工業遺産將以怎樣的形態存在?常州,用近20年書寫了一份工業遺産活化利用的高分答卷,走出了一條有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路。
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美譽的青果巷
記者手記
常州處處有“東坡”
在常州市區東南部、古運河邊有一座東坡園,這座公園是為了紀念北宋文豪蘇東坡而修建的。蘇東坡雖生於眉山,卻與千里之外的常州有著不解之緣,一生中14次經過常州,並終老於此。
據史料記載,宋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七月,蘇東坡調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他乘船沿運河途經常州,這是蘇東坡第一次踏上常州土地。蘇東坡與弟弟蘇轍赴開封趕考,結交了一批學子,其中就有常州晉陵縣人胡宗愈。次年,朝廷宴請新科進士,蘇東坡的鄰座恰是常州宜興縣的蔣之奇、單錫。聽完蔣之奇介紹家鄉之美,蘇東坡與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雞黍之約”。而到了常州後,蘇東坡領略到了那水鄉山野的神韻,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終於如願以償,在常州度過了一段寧靜悠閒的理想生活。
在常州,人們不僅在當年蘇東坡曾泊舟的地方修建了艤舟亭,也就是後來的東坡園來紀念一代文豪,還在蘇東坡終老之地--藤花舊館修建了蘇東坡紀念館以示紀念。除了這些,常州還有許多與蘇東坡有關的奇聞軼事。可以説,在這裡一提起蘇東坡,許多常州人都如數家珍、以此為榮。
而事實上,與常州相比,開封與蘇東坡的交集更為密切。開封是蘇東坡成名奠基的地方,是其最早以賢良方正、直言極諫、才識兼茂、明于體用而為世人所知曉的地方。然而,目前在開封卻很少能找到和蘇東坡有關的印記。看到常州對這位曠世文豪的敬仰和紀念,記者不禁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