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
         

無錫首辦大運河文化節慶,讓“活著的遺産”走出廟堂融入日常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44:03 | 來源: 澎湃新聞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2500餘年的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交流的載體和文化紐帶,也是沿線35座城市的“母親河”。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成為運河沿線城市共同思考的話題。

9月28日上午,江蘇無錫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作為唯一一個被運河“環抱”的城市,無錫是中國大運河江南運河段的重要一環。

從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期間,無錫將推出大運河文化和生活研討會、園林實景戲曲表演等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將文化藝術融入旅遊景區,將生活樂趣融入文化活動,為大家帶來一場文旅融合的盛宴。”該局局長蔣蘊潔説。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蔣蘊潔在開幕式中致辭

澎湃新聞注意到,這是無錫首次舉辦以市民為主體、順應市民文化需求的大運河文化節慶活動,也是運河沿線諸多城市中率先探索讓大運河文化走出廟堂、走進市民生活,力求讓大運河文化“活在當下”的典型案例。

蔣蘊潔稱,舉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是無錫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次嘗試和創新,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融入日常生活,讓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當代意義。

在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委會副秘書長、揚州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原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看來,無錫“先人一步”進行大運河文化傳承的創新探索並非偶然。

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委會副秘書長、揚州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原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在研討會中演講 

“商業文明帶來的是創新的文化,而大運河文化就是典型的商業文化,創新與發展是其精神內核。”在姜師立看來,大運河是古代創新生産力的代表,傳承運河文化,關鍵在於領略創新創造的精神。無錫曾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上世紀80年代更是成為當代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商業文化自古發達,是運河沿線具有代表性的創新型城市,這與大運河文化的精神一致。

姜師立也坦言,在科技發展迅猛的當下,大運河文化不再能代表先進的文化,其生命力也大不如前。作為“活著的遺産”,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應“養在深閨無人識”,成為只能被觀賞、研究的對象,在保護與傳承之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夠“活在當下”,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讓它“有輝煌的過去,也有閃光的現在,並且有充滿生機的未來”。

“因此,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保護,也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做到留魂而變形。”面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課題,姜師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將其總結為三點,即生活化的傳承、生産性的發展、法制化的保護。

在他看來,此次舉辦的無錫文化生活節,就是生活化傳承的一次良好嘗試。他表示,無錫的做法更切合實際,更直面生活,更受到老百姓的歡迎。“當我們還在坐而論道地談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該如何進行的時候,無錫已經將其融入到市民生活中去,按照創造性的發展要求,相較于揚州等大運河沿線城市,這次無錫成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先行者’。”

在開幕式當天,無錫還發佈了根植于無錫本土文化,以“情牽運河”為主題的系列文創産品,其中包括《梁溪古運河》工筆全景圖桑蠶絲桌旗、《大河頭尾是家川》主題文具等五套作品。

“這與生産性的傳承理念不謀而合。”姜師立表示,延續大運河文化的生命力,關鍵在於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並喜愛,就像眾多以創新、青春為標簽的新時代戲劇,無錫將本土工藝産品賦予大運河的文化符號,開發成旅遊、文創産品,這是運河文化適應當今現代生活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大運河是漕運形成的文化長廊,文化帶建設也應以“帶狀”思考。對此,姜師立建議,為達到法制化的保護,在建設過程中,包含無錫在內的江南運河沿線7城市應注重整體推進,實現互聯互通、優勢互補。

具體而言,“過去江南運河一直各自為政,這形成了諸多的資源浪費”,沿線7市應考慮效倣蘇北運河成立蘇北運河管理局進行統一管理,建設文化旅遊發展聯通機制,“聯手保證中國大運河江南運河段的協調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姜師立對澎湃新聞説。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