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
         

京杭大運河上的“濟寧烙印”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40:12 | 來源: 揚州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綿延數千里,悠悠數百年。作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京杭大運河沿線散落著一座座運河文化名城,宛如鑲嵌在運河之畔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山東濟寧便是這樣一座城市。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南通江淮、北達幽燕,恰好位於整條大運河的中部,在大運河的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日前,採訪團在濟寧開展了為期2天的探訪,領略了這座運河城市的風采,體會到了大運河厚重的歷史文化。

仍在通航的京杭大運河最北端

位於山東省西南邊陲的濟寧原本是個不起眼的小城鎮,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貫通,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繁華都會。大運河濟寧段距今已有720多年的歷史,始鑿于元代至元年間,全長約230公里,其中流經今濟寧城區的大運河故道長6.44公里。在濟寧城區,採訪團探訪了竹竿巷、東大寺、宣阜巷、天井閘等運河文化古跡,參觀了濟寧市博物館運河文化展區。在濟寧市汶上縣,採訪團走訪了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領略了如今仍在通航的運河航道風光。

古運河畔的宣阜巷

與水網密布、取水便利的南方不同,山東段運河因地勢過高、水流不暢,通航曾一度難以保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古代勞動人民展現出了極大的智慧與勤勞。在濟寧,誕生了在科學價值和工藝水準上都可與四川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的南旺分水工程,保證了大運河的暢通。在南旺分水樞紐遺址公園,採訪團參觀了一系列近年來的考古與文物保護成就,體會到了大運河通航的“來之不易,保之艱難”。

竹竿巷的歷史照片墻

採訪團記者了解到,濟寧市一直高度重視濟寧運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濟寧段運河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大規模治理,初步成為一條具有防洪、灌溉、輸水、航運和旅遊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實現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促進濟寧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世紀以來,濟寧市委市政府緊抓運河文化熱、京杭大運河申遺等重大歷史性機遇,全面實施“以河興市”戰略,著力打造運河文化品牌,致力於重現昔日“南北通衢、碧水靈動”的輝煌。

無處不在的運河文化“印記

“濟寧人的運河情結很重,特別喜歡用‘運河’二字來起地名或單位名,如運河廣場、運河大廈、運河賓館、運河超市、運河診所、運河幼兒園等。住宅樓盤冠上‘運河’二字,也會讓濟寧人覺得更親切,如運河小區、運河盛世、運河新城……”濟寧晚報的一位同仁向採訪團介紹道。

我國現存明代之前的最高的鐵塔

“運河畔、任城中,竹竿巷內百家興。”採訪團探訪濟寧市區老運河南岸的竹竿巷時,在路邊的宣傳長廊上看到了這樣的文字。這是一條以出售竹器、土産、雜貨為主的商業街區,總長約1公里。街道用石板鋪就,兩邊店舖的木製門面上刷著紅漆,頭頂上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屋檐。濟寧晚報同仁介紹説,竹竿巷的興起要追溯到明清時期漕運繁盛的年代。濟寧本地並不産毛竹,當時南方來的漕運船隻帶來了大量的竹子和精巧的竹編技術,在此形成了一條以製作、銷售竹器為特色的商業街,竹竿巷的名字即由此而來。竹竿巷曾是山東最大的竹器市場,時至今日,這裡仍有許多人堅守著傳統手藝。

東大寺

據介紹,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時,濟寧擁有申遺保護規劃里程293公里、運河文化遺産59處、相關歷史文化遺産84處以及包括南旺分水點段的11處申遺點,是申遺工作的重點區段和關鍵河段之一。

運河邊興起一座“江北蘇州”

杜慶生告訴採訪團記者,濟寧是一座靠運河發展起來的城市。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通了連接江淮的邗溝,之後又開鑿了西接河南濟源、東連濟寧泗河的運河——菏水。由此,菏水和邗溝一起,成為中國大運河的發端河,濟寧也與大運河結下了不解之緣。

天井閘遺址

靠著大運河帶來的交通便利,加上“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地理優勢,濟寧從元代初期一個荒涼破敗的小縣城,一躍成為明清時期全國著名的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運河沿線7個對外開放的重要商埠之一,出現了“百貨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的繁榮景象。

運河水悠悠

據記載,當年在濟寧定居的外地商人不下數萬家,南方的紡織品、瓷器、竹木、茶葉,北方的棉花、皮毛、大豆、幹鮮果品等在此匯聚轉机,年營業額高達白銀億兩以上。商業的繁榮帶動了造船業、皮毛加工業、醬菜製造業、竹器加工業等手工業的發展。玉堂醬園便是運河工商業的傑出代表。這家距今已有三百年曆史的企業,是目前濟寧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曾被慈禧太后稱讚為“京省馳名,味壓江南”。

古運河

帆檣如林、貨物山積、商貿發達,百業興旺,這是人們對明清漕運時代濟寧的描繪。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杜慶生介紹説,當時的濟寧,茶肆酒樓林立,南腔北調交匯,京劇、崑曲等外來劇種和山東梆子、漁鼓墜等地方戲種弦歌嘈雜,出現了潘家大戲樓、土山子遊樂場等文化場所,形成了獨特的濟寧運河文化。由於濟寧河渠縱橫、湖泊眾多,官府和外地商人建設的蘇州式園林遍佈全城,使濟寧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南方水鄉風光,因此被譽為“江北蘇州”。

傳承運河文化再創輝煌

濟寧段運河長達230公里,是京杭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中里程最長的。據杜慶生介紹,目前,濟寧正在運作的運河三級航道有130公里,千噸級船舶可直達杭州,主航道里程及運力在國內通航的12個運河城市中均居第一位。主航道的開通帶動了周邊水網的建設,全市水網達1100公里,全年運量高達5600多萬噸,相當於兩到三條京杭鐵路的運量。

分水龍王廟建築群遺址

航運的發展促進了造船業和其他相關産業的發展,全市從業人員達20余萬人,港航業及相關産業生産總值達120多億元,上交國家規費及稅收達10億多元。2016年,濟寧完成港口吞吐量5603萬噸,佔山東省內河總運量的80%,確立了山東省內河航運中心的地位。

避水獸

為了傳承運河文化、保護運河文明,濟寧市聯合運河沿岸十多座城市,積極開展大運河申遺工作,加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力度,舉辦了一系列運河保護成就展、文物展、民間風俗展等活動。為了重現昔日“南北通衢、碧水靈動”的輝煌,一項定位為“以濟州古城為平臺,以運河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遊古城項目已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該項目由中國文旅古城運營商偉光匯通旅業投資興建。“建設濟州古城的目標是打造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和示範景點,使濟州古城成為集吃、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高品質生活方式提供商和最具商業價值與商業活力的特色文旅小鎮。”偉光匯通濟州古城項目公司總經理周嘯塵向採訪團介紹道。“新建的古城要像濟寧、很濟寧,要讓濟寧人有一種回到老家的親切感和運河之子的歸屬感,對外地遊人能夠産生流連忘返的強大震撼力和吸引力。”擔任濟州古城項目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的杜慶生説。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