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
         

文化聊城:那些藏於世間的動人故事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9:20 | 來源: 大眾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光岳曉晴、鐵塔煙霏、仙閣雲護、聖泉攜雨

古甃鋪瓊、巢父遺牧、崇武連檣、綠雲春曙

居於一方土地,愛上一座城市,在歷史的長河裏悠悠流傳的,是那些怦然心動的際遇。

聊城,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明朝,無數文人墨客曾前來咏誦他的美麗,並提出了著名的“東昌八景”(今聊城)。八景背後有著眾多的歌謠、傳説和典故,是聊城生活氣息和燦爛文化的縮影。

“八景之説”,源於宋代畫家宋迪,他以湖南瀟湘一帶的景物為題材,繪製了八幅山水圖。自此,八景之風在元明清三朝廣為流傳,它以生動的美學意蘊和獨特的國風語言特色,記錄下千百年來,那些關於景、關於人的美麗傳説。

光岳曉晴

 

光岳樓,是昔年東昌八景之中,後人唯二有機會窺見當時勝景的一處。他如今位於聊城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734年),是我國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鼓樓閣之一。

光岳曉晴,指的是在風和日麗的早晨,登上光岳樓向東南遠眺,峰巒疊翠于雲煙中若隱若現,瞳瞳旭日,光輝迎人,環城的水帶在陽光裏閃動著金色的光,在一片繁華之中現出無邊的秀麗和輝煌。

試想,若是明朝年間在此登高遠望,當有村舍成群、阡陌交亙,田園小徑蜿蜒,黃昏炊煙嫋嫋。將全城的盎然綠意盡收眼底,該是多麼令人神往的景象!

鐵塔煙霏

 

八景的另一處倖存之景——鐵塔煙霏,即護國隆興寺塔。位於東關運河西岸、原護國隆興寺東南角,是聊城市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明永樂年間曾經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僧人募捐重立。至今,五百多年的悠長歲月,風雷摧剝、地震搖撼,又陸續倒塌,因此重修多次。

雖然無法登塔,但此刻的我們所幸還能與古同瞻。鐵塔十三層,高約三丈余。造型崇峻渾樸。據傳,這鐵塔初建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墓塔,後磚塔因遭到破壞,人們為了報答正果寺仁安長老的大恩大德,又在原塔基礎上鑄造了這座鐵質舍利寶塔。千年來,鐵塔不僅成為聊城歷史的見證,而且給聊城增加了諸多光輝。

如今,無數遷人騷客曾嘆咏過的美麗已在歷史的長河裏悄然湮沒,只留下一行行描述供後人遐想。

“仙閣雲護”是説萬壽觀的“昊天閣”,據記載,它木構磚砌、飛檐鬥拱,氣勢磅薄。

“聖泉攜雨”是古代帝王顓頊陵墓前的一口古井,傳説它曾“能治百病”,庇祐過聊城的一方百姓;

“古甃(音同“晝”)鋪瓊”是指東昌府衙一口白玉石做的井,曾以美不勝收的瀲艷水光打動過很多人;

“巢父遺牧”是歷史上淡泊名利的“巢父”放牧的地方,寄託過祖先們的哀思和景仰;

“崇武連檣”是昔日聊城作為運河樞紐之地經貿繁榮的象徵;

“綠雲春曙”則是綠雲樓之上驚艷了時光的曉霧飄渺,紫藹升騰。

一座有歷史的城市,是厚重的,更是迷人的。每一件前人的物什,背後都有一段值得被銘記的故事。

關於聊城,“運河文化博物館”收藏著更多值得記住的故事,也是來到聊城的你不能錯過的地方。

 

隋代,京杭大運河從聊城境內西側穿過;元代,會通河縱貫聊城的境內腹地。有水則靈,運河為聊城帶來了交流、碰撞和繁榮。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線,反映和展示出了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綠釉陶俑、白瓷佛、黑釉爐,這些珍貴的文物雖不會説話,但已將歷史穿在身上,等著後人的窺探。

除了運河文化博物館,聊城的繁榮和興盛還有很多其他的見證者。位於聊城南部、運河西岸的山陜會館即是其中之一。它始建於乾隆八年,由山西、陜西的商人集資興建,前後耗時66年,投入六萬兩白銀之巨。

 

會館以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的基本格局進行排列,按中軸線兩側均衡分佈,有山門、過樓、戲樓、南北夾樓、鐘鼓二樓等部分組成,大小房屋160余間。最值得一觀的是它在內部裝修上的考究,每一處石碑、木柱、匾額上,都鐫刻著各式各樣的圖案和文字。大到作為柱礎的石雕獅子、大象和麒麟,小到額枋、折壁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花鳥,其中所浸潤的思想意氣和美學風格,堪稱中國建築藝術的精品。

會館曾在明清年間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鼎盛一時,聊城山陜會館的存在是當地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見證。隨著封建經濟的衰落,以獨特的商賈理念成型的“會館”模式逐漸衰落,古八大會館中,聊城的山陜會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不僅供後人追思,也留下了燦爛而豐富的歷史資料。

 

歷史的車輪緩緩前行,邁入現代的聊城需要更多的美麗被感知,更多的故事被看見。最近,由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大眾網聯合舉辦的2019年“東昌新八景”徵集評選活動正在進行中,面向全社會徵集“你心中的‘東昌新八景’”。

把你心中最能代表聊城東昌府區美麗的景觀用兩張圖和簡短的推介詞“安利”給大家,經過投票和評審,最終入選的景觀可以獲得1000-3000元的獎勵!

在這世上,我們該銘記很多美麗,更該記錄和捕捉身邊的美麗。趁著風光大好,去聊城吧!登上光岳樓俯瞰,在鐵塔前屏息,去曾經的煙雨繁華處,找尋前人的遺跡。一路走一路尋,在聊城濃濃的煙火氣中,創造和記錄屬於你的故事吧。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