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的歷史與現狀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8:34 | 來源: 花樣德州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原為漢屯氏河(武帝元封二年塞,瓠子決河在今開州西南,築宣防宮導河,北行入故道,未幾復決於館陶縣西南沙邱堰,分為屯氏河。東北出清平縣南、過高唐縣西、合鳴犢河,北經恩縣東至焦家寺入境,又東北與周大河會于九龍口,又別周大河西北行經恩縣四女寺北流至柘園鎮北出境)、隋之永濟渠(隋欲伐高麗,大業四年詔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疏浚之,用以運輸,名永濟渠。大業七年煬帝行辜涿洲,歷永濟渠,又名禦河),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開通濟州(濟寧)河、會運河(東平至臨清)後稱大運河。當時,臨清至天津段稱禦河,也稱衛河。至清代始稱南運河。

運河為漳衛南運河水系。上游有漳河、衛河。漳河分清漳、濁漳,均源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腹地;衛河源於太行山南麓河南輝縣蘇門山之百泉,其主支流有淇、湯、洹諸河。兩大河行至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相會後稱衛運河(因春秋時屬衛地,自此以下亦稱衛河),自四女寺水利樞紐節制閘至天津段稱南運河。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的歷史與現狀

德州段運河,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自夏津縣白莊入境至武城縣四女寺閘段,為衛運河;由四女寺閘向北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流入河北吳橋段,為南運河。全長141公里。運條河道自隋、唐興起,主要承運徵遼戰備物資,北宋時被黃河奪流,黃河改道後曾一度使“禦河湮滅,失饋運之利”。

金代,由於戰亂,運河或通或塞,當時只有德州段通運,於是金朝廷于天會七年(1129)在德州置將陵倉,以利漕儲運。到元代德州段運河已成為全國漕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元朝延將陵倉改為陵州倉,並在此設直捕盜司、達魯花赤、監支大使等。

年漕運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萬餘石,到泰定三年(1326)增至335.1萬餘石,所以運河上常常是“舳艫首尾相銜,密次若鱗甲”。特別是明代和前清時,運河中興並達到鼎盛,德州段運河遞運南糧赴通州量達400-600萬石左右,並成為南北水運的咽喉要地,漕糧轉運和開展貿易的重地。當時德州倉轄兌69個州縣,其中24個縣,直接將糧食交到倉口,年貨運量、週轉量、吞吐量都佔運河各港口之首。

京杭大運河德州段的歷史與現狀

清代中葉,由於海運逐漸興起,加以黃、淮、運交會處——清口逐漸淤塞,河運逐漸衰落。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後,運河受理,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漕運全線停止。

進入民國時期後,由於海運發展和鐵路的修築,加上政局的混亂與動蕩,統治者對它的整治與管理日漸廢馳,德州段運河更趨殘破,當時德州以南至臨清段運河,河面寬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雖河道彎曲,水勢迂緩。舟輯暢通,可航載重僅2-3萬公斤的木船;德州至天津段運道,亦可航行吃水較淺的汽船。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多次撥款修建德州段沿河的港口、碼頭,其中德州港岸線長700米,裝卸碼頭5座,貨場面積4.9萬平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天津經德州至濟寧一線,仍可憑藉帆船進行小量小運輸。

60年代,德州段運河年貨運量仍可達125.5萬噸,年客運量達2萬人次。但由於沿河工農業用水迅速增長,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庫後,航運水源逐漸枯竭,至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乾涸而停航。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隨著歲月的流逝,地處德州的衛運河和南運河,現在的河道雖基本保持在三級航道,但河道水源匱乏,污染嚴重。今天它雖沒有往日那帆檣如林的勝景,但它將擔負起南水北調東線新的歷史使命。讓那滾滾的長江水,順著運河向北方,澆灌著乾旱的土地,滋潤著億萬人民的心田,收穫著由衷的喜悅。

運河有望通航?

近日,記者從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航段必要性研究報告會上了解到,《德州“十三五”內河港口航道總體規劃》的出臺將推動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復航,被譽為“京杭運河全程保持原貌最好的一段”的德州段復航工程進入實質階段。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突破口

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景文新説,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對德州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北京已經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京津冀運河旅遊通航,天津積極為這一建議做出行動,旅遊通航工程已經開工,德州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京杭大運河上貫通南北的樞紐城市,正在積極跟進。

德州市地方海事局局長劉玉忠説,目前京杭運河取直(改道)走減河(岔河)建議已與京杭運河全線復航課題組達成基本共識;德州跨主要河流水構造物,全部按三級通航航道許可;德州市武城、禹城等主要流域預留港區、疏港路。

記者在德州市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看到,北接河北的京杭大運河故道依然保存完好。京杭大運河德州境內全長141.2公里,河道至今保留著“九龍十八彎”的原生古河道形態,此段有公路橋8座、鐵路橋1座、船閘2座;河道上口寬120米至150米,底寬60米至80米,符合旅遊通航條件。

德州運河“九龍十八彎”

2014年6月,中國申報的大運河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點段,南運河河道德州段參加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南運河德州段是經人工開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濟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流經武城縣、德城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北端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西北出山東入河北境,流程約45公里。

這是京杭大運河為解決河道落差大等問題設計的眾多彎道,建造各種形式的堤壩,並在明清兩代挖建減河,這些水利工程的選址、設計、施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復航的關鍵在山東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德州,與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復航工程配套形成水網的河流有兩條,一條是起點為聊城市與黃河相交處、流經德州的徒駭河。這條河全長60公里,有節制閘2座、渡槽一道、公路橋6座,上河口寬120米至150米,河底寬60米至80米,符合航道規劃要求。

另一條河是流經德州的漳衛新河,漳衛新河作為京杭大運河調節水位配套的功能性河流,德州人習慣稱為減河。雖為減河,但它卻有著天然的通航價值。該河南起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水利樞紐,流經德城區、寧津縣、樂陵市,由慶雲縣崔口鎮齊周務村出境,境內160公里,上河口寬100米至120米、河底寬50米至60米,符合航道規劃條件要求。該條河屬山東與河北省界河,上鄰河北黃驊港,下界濱州港,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河聯運基礎。

“山東是京杭大運河建成、斷航和復航的關鍵。”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殿魁介紹,京杭大運河山東復航工作的方案有三:水下穿黃、水上過黃以及分段復航。李殿魁認為,發揮黃河懸河優勢,開通京杭大運河穿黃隧道,是現代條件下解決大運河斷航最科學的辦法。“現在大運河與黃河交界處黃河底高43.5米,運河河底28米即可,凈空10米,隧道頂距黃河底還有5.5米土厚,用現代技術處理好隧道頂層,完全可以確保黃河安全。該處黃河兩大堤之間的距離是3100米,完全能適應黃河各大洪水流量的自然調整。”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