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
         

大運河滑縣段的前世今生①:一路流來的文化之河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35:49 | 來源: 安陽網 | 作者: 李劍波 王慶華 | 責任編輯:

大運河滑縣段古河道(王國鴻 攝)

編者按:

    今年2月,在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滑縣人大代表團提出了“關於把滑縣旅遊資源納入全市旅遊發展規劃、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議案”。經認真調研、廣泛徵求意見,3月12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將該議案立案,交由市政府辦理。這一舉措,飽含對這條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大運河的更大期許,也將推動大運河保護利用進入“黃金期”。日前,記者走近這一豐厚遺産,深入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3月25日,大運河滑縣段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引來不少踏青的遊人。在市人大代表、滑縣慈周寨鎮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洪選看來,這條流經滑縣1800年的大運河,從來自春天的一件議案開始,就要發生深刻的變化了。

    這是一條怎樣的河流?她從隋唐一路流來,如何滋養了這方土地?

    流淌千年的遺産

    記者一行走在大運河滑縣段河堤上,放眼望去,古村落、古碼頭、古城墻等將一條寬闊的河流簇擁在懷中,目送她自南向北蜿蜒而去。

    為我們講解的是滑縣運河遺産管理處的李霄雯。別看她年輕,説起這條古老河流來如數家珍。朝代的更疊、時光的變遷,隨著她的講述漸漸清晰起來。

    李霄雯介紹,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運河、京杭運河和浙東運河。中國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主幹道通濟渠和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而大運河滑縣段是中國大運河永濟渠河南段的一個重要河段。戰國時期,這裡稱清水或清河,是黃河的故道。東漢末年,曹操引淇水入白溝,開通區域性的白溝運河,此段屬於白溝運河。西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萬民伕,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于河,北通涿郡。宋元時期,永濟渠稱禦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改稱衛河並一直沿用至今,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持續通航約1800年。

    時至今日,大運河滑縣段線路走向和規模形態依然保持了原始歷史風貌,河流兩岸多為土質堤岸,環境以農田、樹林、村舍為主,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裁彎取直和航道升級改造,以其原生態性良好、遺存豐富,成為中國大運河原真性、完整性的代表性河段。

    2014年,橫跨五大水系、貫穿中國南北、超大規模的中國大運河榮登世界遺産名錄。有專家説:“目前,大運河沿線人口占了全國的15%,沿線城市創造的GDP佔了25%。對中國來説,大運河是活態的文化遺産,她不僅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更是文化線路和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見證。”

    運河文化的縮影

    滑縣道口鎮便是運河文化的産物。

    記者在道口鎮看到,中國大運河從該鎮中間曲穿而過。它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現存一面街、順河街、大集街等歷史街區。

    “大運河滑縣段世界遺産保護區內,現存原生態古河道8240米、古碼頭9座、古城墻3000余米、歷史街區古建築1000余間,還有古廟宇、古民居、古商號等豐富的歷史遺存,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和結構。鎮裏鏢師後代傳承的老功夫、能工巧匠傳承的老手藝、飄香百年的老味道,都是運河文化的縮影。”李霄雯介紹。

    可以想見,彼時的道口鎮,碼頭沿河密集分佈,上下數裏船桅如林,不僅是過往船隻停留、船工歇腳之地,也是物資集散地。繁忙喧鬧的街市中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造就了古鎮的市井煙火氣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融滲透。這種開放性的運河文化,一直延續至清朝中葉以後。1907年3月,道清鐵路通車,這裡又成了連接鐵路、公路、航運的“水旱碼頭”。四通八達的交通連接了30多個城鎮,道口鎮因此有了“小天津”的美譽。再後來,由於黃河改道、山東境內水源不足等原因,這條大運河南北斷航。

    站在道口鎮中央,向各個方向望去都是古屋比鄰、商鋪連綿、巷弄交錯的街區。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關六鋪七十二衚同”的歷史街巷格局古韻猶存,對於研究古代運河城鎮空間佈局、航運組織、地方建築藝術、經濟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運河東岸是道口鎮古城墻。這一綿延3公里的明清建築,沿河就勢而建,既有防禦功能,又兼具防洪的作用,是典型的城堤一體結構。其中,西門段25米保存較為完好,墻體高7.6米,厚2.4米,垛高1.8米,墻基由青石砌成,青磚構築外墻墻體,內墻和垛口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屬大運河滑縣段歷史遺存中的精品。

    申遺帶來的嬗變

    大運河申遺前後,滑縣委託相關部門編制了《道口鎮衛河民俗文化休閒街區規劃》和《大運河遺産(河南安陽段)保護規劃》,對大運河沿線文物進行保護,河道疏浚、河道周邊垃圾清運等工作也同步展開。

    2011年以來,滑縣投入6000多萬元,修建連接大功河與大運河的調節渠,整修、拓寬、美化河岸,對通向運河的排污口進行封堵,並引黃河水入運河;維修古城墻3000余米、古碼頭9座,修建遺産小道3000余米,依照文物保護標準對路燈、各類標誌和公廁等320處配套公共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

    此外,滑縣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帶動社會資金4000多萬元,維修歷史古建築3000多平方米,同時投資1000多萬元實施了古街區管網入地改造、街道路面鋪裝等系列工程,使“大十字”狀的明清歷史街區逐步呈現。目前,已有140余家商戶入駐,實現了運河古鎮由棚戶區到世界文化遺産區、旅遊區的嬗變。

    運河文化孕育、延伸了璀璨的經典傳統工藝。通過蒐集、整理,滑縣先後建成了運河歷史文化展館、古鎮民俗展館、同和裕銀號展館、大王廟文化園、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場館等,免費向公眾開放,年接待遊客400余萬人次。

    古運河沿岸密布的華夏文明遺跡,因大運河的成功申遺而連成珠串,給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