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衡水市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始鑿于春秋戰國,歷隋、元二代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2014年6月22日,在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58處遺産點分佈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其中就包括衡水市。
大運河衡水段位於衡水市東部與滄州、德州交界處,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系的一部分。大運河從故城縣南部辛堤村入境,流經故城、景縣、阜城三縣,重點河段在阜城霞口鎮、碼頭鎮,景縣安陵鎮,故城鄭口鎮和建國鎮,最後在阜城張華村北入滄州境,全長179.05公里(故城縣75.2公里,景縣73.2公里,阜城30.65公里)。大運河衡水段留下了景縣華家口夯土壩,故城縣鄭口重力挑水壩,鄭口山西會館遺址,頭屯村黃窯遺址,建國衛運河遺址,阜城縣碼頭運河遺址、霞口揚水站、戈家墳引水閘等重要文物遺存。特別是位於景縣安陵鎮大運河左岸的華家口夯土險工,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是採用基礎釘錨柏木打樁,黃土、白灰加糯米漿夯築而成的典型的“糯米大壩’,也是河北大運河僅存的兩處夯土壩之一(另一處為滄州謝家壩),現存壩體長255米。
目前,大運河衡水段已經不具備航行能力,僅有泄洪、輸水及局部地區取水灌溉等功能,衡水市正在進一步推進運河生態涵養工程,通過植樹綠化,充分涵養水源,最大限度地恢復運河生態,真正展現出大運河的千年風采,重現歷史風貌和昔日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