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
         

鄭州大運河的前世與今生

發佈時間: 2019-10-10 22:03:58 | 來源: 鄭州日報 | 作者: 蘇 湲 | 責任編輯: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隋唐大運河自洛陽始,過鞏義到鄭州北部的滎陽故城,向北鑿永濟渠通北京,向東南鑿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達杭州,以鄭州為中心點,呈扇形覆蓋中國中東部,使中原文明順水而下,形成跨地域的文化吸納與輻輳之勢。

隋大業元年至六年(西元605年),隋煬帝動用百萬勞工修築大運河,可謂曠世神作。隋朝大運河西線從渭水自長安到黃河段稱“漕渠”,東線淮安到揚州稱“邗溝”,此二段在隋之前已鑿成。而中段最長一段史稱“通濟渠”,則是在“鴻溝”的基礎上拓寬、疏浚、改造而成,被稱為“地管禦河”。

通濟渠是大運河上價值最高的一段,成為縱貫南北大運河的中心段。如果從地圖上的走勢看大運河,那便是一個巨大的“人”字,而鄭州恰好處於其中心地位。

距今4000年前,大禹治水時,在圃田澤東面開挖了一條鴻溝,把澤水經開封引入了淮河。這是歷史文獻最早對鴻溝的記載。

鴻溝之所以久負盛名,完全與秦末那場金戈鐵馬、蜂起八荒、群雄逐鹿中原的楚漢之爭有關。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指“鴻溝”。

大禹治水首先為了免除人民的水患之苦,其次為了原始的農業灌溉。同時他開鑿的鴻溝,是中國大運河史的發端,也是中國漕運建設的伊始。

由於在數千年的時光演進中,鄭州大運河因此而有著不同的名稱:先秦兩漢到南北朝時期,被稱為鴻溝,隋唐時期被稱為通濟渠,宋代被稱為汴河,元明清時期被稱為賈魯河等。

通濟渠自黃河南岸引黃河水到泗水入淮河,全長650公里,直接溝通了黃河、濘水、淮河、長江四大水系。通濟渠西連洛陽以通長安,東接淮河抵達杭州,一路浩浩蕩蕩,波涌奔騰。其長度舉世無雙,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寬度及通航能力也史無前例。

渠寬四十步,煙波浩渺,沿渠築有禦道,風吹柳絮似煙騰霧。唐代白居在《隋堤柳》中寫道:“西至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以此讚美汴河隋堤的勝景。大運河上曾一度出現“商路往返,船乘不絕”的繁忙景象。

西元605年秋天,楊廣率領后妃、王公、百官二十余萬人,從洛陽登上裝飾豪華的“龍舟”——堪稱浮景的“水殿”九艘,開始南巡江都揚州。江面上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巍巍凜凜,甚為壯觀。正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其奢侈糜費實為罕聞。

北宋建國後,定都汴京開封,改變了長期以陜、洛為全國中心的政治格局。汴河是東京與外界相聯繫的主要河流。而鄭州段運河作為汴河的上游,在國家漕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順治滎陽縣誌·輿地》記載:“附居者煙火千家,往來者貿遷萬種。”沿河兩岸,鐵器、瓷器、鹽業、煙草、藥材、絲綢,及各種雜貨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鄭州大運河申遺辦,對運河遺址進行了全線調查和考古發掘,基本摸清了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的走向。現存包括索須河運河故道和一段汴河遺址。其中索須河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現存最完整的遺存,它西起豐碩街,向東匯入賈魯河,全長約十六公里。

根據考古發掘可知,惠濟橋始建於隋唐,與通濟渠的建築時間相同。現存的惠濟橋,屬於元末明初重修建之遺存。如今兩端的橋樓已蕩然無存,在漫長歲月的磨礪後,它已被鍛造成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