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
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特色項目啟封故園譚豫增攝
流淌千年的汴河,溝通江淮,是為大運河的主幹。其東西橫貫東京(開封)城,“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如今,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喧囂已經流逝在時代的變遷中,但以汴河為代表的大運河所産生的燦爛文化,在古都開封這座城市中積澱下了深厚的底蘊。對於開封而言,它仍是不斷前進的文化之基,是開封文化旅遊發展的力量之源。
開封作為運河城鎮的傑出代表,在大運河沿線的歷史古城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為開封運河資源提供了展露崢嶸的機會,為加快構築文化高地,促進開封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繁榮復興打開了另一扇門。
科學規劃突出保護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昔日的大運河,不僅留給開封以舟楫之便,其勇於開拓的精神、開放的理念、開創的能力和包容的胸懷,也使開封得以成為水運的中樞,鑄就了曾經的繁華。開封人一直對大運河心存感激。因此,當新時代的號角吹響,開封勇敢地站了出來,擔當起復興運河文化的重任。
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物保護與考古科科長李建新告訴記者,開封市自2005年開始,就成立了大運河開封段文化遺産調查隊,制訂了大運河開封段文化遺産的考古調查工作方案。2007年至2009年開展了連續的田野調查、勘探、試掘工作。通過工作,基本上查清了運河故道的位置、走向、地表現狀、埋藏情況等基本資訊,初步確定了大運河開封段一些重要區段的坐標位置,在大運河開封段長90多公里的區域內,發現了大運河與今惠濟河重合的區段路線、唐屯運河橋、彭寨運河河堤等重要遺存,找到了鬥門、糧倉等遺存的區位線索,普查出了一部分與運河有關的古村落、古寺廟、古道路、古墓葬等,並梳理了運河故道沿線的古地名等。2009年,我市完成了《開封市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並於2011年9月28日經開封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這為開封市大運河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標誌著開封市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該規劃把汴河故道開封段遺址、州橋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包括鐵塔、繁塔、延慶觀等)、相國寺、開封城墻、朱仙鎮古建築群等列為開封段運河遺産,並使其全部列入了河南省申遺保護規劃。
如今,開封在運河文化遺産資源的調查、保護、開發等方面更是不遺餘力,不僅開展了大運河開封段文化遺産考古調查,還完善了“城摞城”遺址展示內容、啟動了開封城墻東墻和北墻保護維修工程以及州橋和汴河遺址考古發掘項目。
古為今用合理佈局
千年前的北宋,每當初春,東京汴梁城東南角繁臺之上,綠柳飄拂,桃李爭春。市民擔酒攜食而來,繁塔之頂看皇都春景,塔下寺院燒香拜佛,繁臺之上飲酒賦詩,賞花觀草,意趣盎然。
為了再現當年盛景,依據大運河開封段文物遺存的資源稟賦,結合開封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我市建立了大運河開封段文化項目項目庫,擬重點推出三處文化遺産保護展示項目,分別為:汴河堤—朱仙鎮遺産帶保護利用項目、州橋—相國寺運河遺産區保護利用項目、繁塔—東水門遺産區保護利用項目。
開封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調研員吳海峰介紹,繁塔-東水門遺産區古城遺存規格較高,遺址區內有現存完好的繁塔、古汴河遺址、東水門遺址、沿汴河分佈的糧倉遺址,虹橋遺址、宋外城城郭遺址,是展示運河沿線隋唐漕運節點城市、宋代漕運終點城市、北宋都城的理想區域。該項目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在宋代東水門至虹橋間恢復歷史風貌,再現北宋汴京城繁華盛景;按照河南省大運河保護規劃,在東水門遺址建設大運河河南段運河博物館,高水準的整改提升現有的繁塔、禹王臺景區,打造《清明上河圖》的現實升級版。
吳海峰説,作為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城市,開封運河遺産的保護展示和文化帶建設以體現開封風格、開封特色,“找回汴梁,重塑古都”為特色,按照國家“展示中華文明的新名片、彰顯文化自信的地標性工程、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誌”的目標定位,開封市以宋文化集中展示區、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先行示範區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為總體文化定位,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相繼編制完成了《開封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開封市大運河遺産保護規劃》《宋都古城風貌保護與重現工程規劃》《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産業園區發展規劃(2015~2020)》《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等,開展了一系列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産提升、文物保護工程。
“運河遺産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發揮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形成運河遺産保護和開封文化發展相協調的良好態勢,為打造獨一無二的‘全城一景’文化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吳海峰説。
強化傳承連接未來
在2017年12月31日舉行的中國文化産業學院獎跨年直播盛典上,朱仙鎮啟封故園入選“2017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特色項目”。這是我市積極推進文化事業發展、謀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加強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的結果。
7月28日正午時分,記者來到位於朱仙鎮的啟封故園,眼前看到的是故事中的古城、美景和家園。就像許多歷史遺存一樣,在失去原先的功能之後,實際上已經轉化為一種文化上的符號,來到這裡,不僅是為了觀賞風景,更是在回味歷史。
斗轉星移、歲月更疊,開封隨著大運河的變遷變化著、成長著。從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繁榮昌盛的北宋都城,到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園林城市,近年來,開封市擦亮“千年運河”標誌性文化符號,講好開封運河文化故事,大力實施運河文脈保護傳承工程,加強北宋東京城遺址、開封城墻、相國寺等運河遺産保護修繕,實施州橋—相國寺、汴河堤—朱仙鎮、繁塔—東水門三大遺産區保護利用項目,以點帶面系統展示開封運河文化遺産、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打造運河系列文化産業、文化符號,再現千年運河歷史風貌。依託自貿區便利條件,拓展對外合作空間,形成“一帶一路”和大運河文化帶在開封市貫通融合的新格局,通過要素集聚、科技創新、産業融合、品牌培育,增強運河文化對開封市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努力將開封打造成全球運河文化旅遊名城。
吳海峰表示,我市大力實施運河文脈傳承工程,加強對大運河文化帶開封段歷史文化遺存的探測、挖掘、保護和利用。積極修復重要文化景觀,深入研究闡釋運河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發展脈絡,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系統展示運河文化遺産、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以汴河故道為軸線,再現千年運河歷史風貌,講好運河文化故事,為擦亮國家標誌性文化符號,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展示中華文明的金名片做出貢獻。
萬里古道連南北,千帆爭舸浪花飛,百萬商賈盡流連,十全美景運河繪。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千年汴河,在開封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她為開封這座城市打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記,又將再次以合適的路徑與現代城市重新連接。
社會力量參與運河遺産保護
千年大運河,錦繡貫古今。在我市,還活躍著來自社會各界的文化志願者,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去保護、去宣傳、去傳承開封運河文化,匯成一股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基因的民間力量。
第二屆開封文化獎章獲得者,曾任開封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主持編制《開封市城市總體規劃》,開封文物保護專家組資深成員的宋喜信對大運河(開封段)的研究從未停止。他在近期發表的《再探開封地下古州橋》學術文章中指出,古“州橋”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這一“消失了的文化”現象中最具獨特價值的文物,因為,它直接淤埋地下,塵封500多年一成不變,故最具完整性和原真性。因此對古“州橋”進一步發掘開發極其有必要,如果進一步考古發掘,證明前宋﹑後明兩代古“州橋”有關聯傳承的跡象,必將成為中國“大運河世遺”項目中一個難得的亮點。
清明上河圖研究會顧問宋平告訴記者,研究會對開封大運河文化資源進行蒐集梳理,發現了龍興寺與龍興倉﹑東窯務﹑倉垣亭、水南寺等很多有價值的相關線索,並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我們翻閱大量的資料,跟專家一起走訪了歷史遺跡,發現還有好多文化內涵未被了解,值得進一步守護和使用。”宋平説。